不拘一格评人才

29.03.2016  19:06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无论是克服思想观念的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无论是优化社会分配机制,还是建构创新创业平台,每一项事业要想取得长足进步,归根到底都要靠人的创造精神和不懈努力。诚然,每个人都有独特性与偶然一面,如何成才,无法做出具体而微的指导,但从体制机制层面而言,解除束缚,做好服务,营造有利于多数人成长、成才的大环境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障碍,《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向积弊开刀,打破束缚人才事业发展的条条框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即是其中的一个亮点。

人才评价机制是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哪里就会“人才辈出”。历史上,自隋唐推行科举制打破了世袭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是一种进步,然而僵化死板的科举制又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个性,埋没了人才,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声明此书与科举功名毫无相关,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中国明清以来科技人才少、科技水平落后的原因。建国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但目前人才制度与机制还存在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评价标准单一,行政色彩浓厚,“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人才选拔急功近利,饭还没煮熟便急着“掀锅盖”,最典型的便是要求科研人员每年出成果、发论文,“十年磨一剑”成了空话;简单套用行政干部管理办法管理专业人才、学术人才,身份、编制等僵化的管理办法不利于人才流动;选人用人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客观上导致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受到抑制。前段时间河南大学“三不老师”常萍被特聘为副教授虽名至实归,可又有多少常萍在当前的高校人才评价机制下 “自甘淡泊”?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出一些人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当情况不同,评价人才的标准也不同,“天生我才必有用”才有现实支撑。如果说这把评价的尺子以前主要握在政府手里,以后则要更多地交给市场、交给社会。事实上,人才总是处于不断涌现、不断更新的过程:产业升级、结构转换,新的经济形态需要新的人才,他们在市场打拼中证明自己而不是在体制内 “挤独木桥”;“互联网+”时代,创意层出不穷,人才往往“不走寻常路”,最近刚获千万融资的视频节目“papi酱”就代表了互联网人才的千姿百态。纠正人才评价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人才的流动性,最大程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成为现实。

人才评价必须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倾向。学历、职称、论文本应是专业水平、工作实绩的副产品,但若在制度设计上唯前者,便令很多人搁置了主业反而在副产品上孜孜以求,以致名不副实者并不少见,职称评审乱象、论文造假总是难以禁绝。更何况评职称所需的英语、计算机考试往往并非实际工作所需。应该承认,人才是丰富多样的,有学术型也有应用型,有守规型也有颠覆型,基础研究不可能常出论文,搞中医的未必非得考外语。打个比方,人才评价标准犹如给千里马戴上了马辔头,戴得好是动力,戴不好是负担,什么情况下是动力,什么情况下是负担,也不能一概而论。 《意见》明确提出“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做统一要求”“应用型人才评价应根据职业特点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正是人才评价标准的理念之变,是充分尊重人才价值的体现。

建立多元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让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让各个领域都能人才辈出,必须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人才怎么样,不能仅由有关部门说了算,还得问问东家——用人单位最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能让评审更加对接岗位实际需求,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消耗;问问专家——评价人才要适应行业特点而不能一个模子照搬,比如基础研究人才以学术评价为主,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哲学社科人才强调社会评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也得有专业的评价;问问大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群众就得有发言权,更何况很多新兴行业人才涌动,市场认可就是对他们的最好评价。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就会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的社会氛围,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刘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