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530米井下乘“公交”
井下靠步行,“上山”“下山”要走十几里,这是昔日矿工费时耗力上下班的日常图景。现在呢?记者日前亲身感受淮南矿业集团井下现代化运输系统,体验大地深处现代“公交”的方便迅捷。
“呜……”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声,“咣咣、咣咣……”拥有13节车厢的车子缓缓启动了。不要以为这是在坐火车,这是在淮南矿业集团潘一矿-530米井下,记者乘坐井下机械运人“公交”车所见到的情景。
2014年12月26日下午3时02分,记者一行来到潘一矿。在井口,扫描过记者头戴矿灯帽上的芯片,LED显示屏立即闪出“来宾”字样。 “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矿井现代化水平大为提高。如今在地面,就能对下井人数和人员位置一清二楚。 ”潘一矿运输区副区长刁红光介绍道。
等候了几分钟,记者乘坐“电梯”来到井下-530米。走出“电梯”,一股新鲜气流扑面而来,步行了数百米,费时不到5分钟,记者来到井下乘人车候车室。井下巷道宽敞整洁,照明设施齐全,地上铺着的铁轨一直蜿蜒到视线消失的地方,若不是“-530m”的标示牌,让人很容易将这个候车室与地铁站联系起来。
“潘一矿是一座拥有30年开采历史的矿井,目前每天有近千名工人在井下作业。井下巷道东西全长达到10余里,巷道内高低起伏,有的地方坡度有12度,垂高近100米,通行称为‘上山’‘下山’。”刁红光向记者介绍。远处一束灯光照射过来,传来“咣咣、咣咣……”的声响,一列拖着长长车厢的乘人车驶进候车室。
“这个点回家,稍作休息,到学校接孩子时间绰绰有余。 ”刚下车的巷修工郝礼付告诉记者,上早班的郝师傅,此时正好下班。 “现在到工作面都靠这车子吗?”记者问。“对,自从乘人车线路开通后,上下班方便多了。 ”他笑着说。
在没有乘人车的时代,矿工下井如何“上山”“下山”? “那可相当痛苦。背着十几斤重的工具,上下班全靠步行,一走五六里路,到达工作面气喘吁吁,回到家累得都懒得站起来。 ”郝师傅回忆说。
记者随后坐上一辆乘人车前往东二巷工作面。车子匀速行进,车厢十分平稳。“每节车厢满载18人,一辆车可载13节车厢。由于井下交通的特殊性,车速每秒不超过3米。 ”刁红光介绍。说话间,乘人车不走了。 “怎么停了? ”记者问。 “前面红灯,现在正好两车交汇。 ”前方的电机车司机杨传广解释说。
除了安装机械装置运人外,现在淮南矿业集团井下运输也实现了机械化。集团生产部副部长王积登介绍,近年来,公司着力改善职工井下作业环境,投入资金1.4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装备,2014年,全公司12个矿创建平巷机械运人“公交化”线路30条;明年计划再投入资金3627.2万元,基本实现井下“公交”车全覆盖。
从东二巷工作面返回时,记者遇到正前往西三巷工作面的放炮员张志明。他感慨说,像他这样的工种,经常要东、西两个工作面来回跑。 “幸亏有乘人车,半小时就到了,节省了体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夏海军、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