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发生3.3级地震 距离合肥70公里

20.05.2015  13:48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5月20日04时24分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北纬31.7度,东经116.6度)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全市震感强烈。

 

据网友培也爆料,早上七点,六安几个大广场都挤满了人,六安、滁州、 合肥 都属于郯庐地震带,日前几天滁州,六安都发生陆续发生小震,但地震局相关专家已经说了,合肥地区发生大震的可能性很小,请大家不要恐慌。

 

按照地质分布上来说,合肥靠近郯庐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发生的最大地震是在1668年,震中并不在合肥,但对合肥有影响。大地震是有免疫作用的,积累时间需2000-3000年。按照地质活动规律。合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一、解密合肥郯庐地震带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据悉,合肥位于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南端,是全国13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

实际上,合肥只是靠近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大断裂,以山东郯城和安徽庐江首字命名,在这条断裂上有可能发生地震。这条断裂通过肥东的王铁-撮镇到庐江,过桐城、潜山擦大别山的东缘而过。

有历史记载以来,郯庐地震带发生的最大地震是在1668年,震级是8级。这次地震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还影响到朝鲜和日本,也对合肥造成了7到8度的破坏,“当时,合肥的城墙都被破坏了。”

大地震是有免疫作用的。一般情况下,7级以上的地震,积累时间需要2000-3000年,应力和能量释放光了,后期再发生需要很长时间。郯庐地震带安徽段目前已经有了“免疫”,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年均1.5次2014年以来安徽地震活动有活跃态势

3级以上地震年平均频次为1.5次,2014年以来,我省地震活动有活跃的态势,对于我们来说,最为关心的莫过于本省地震活动情况和趋势怎样?灾害损失情况如何?

来自省地震局的数据显示,我省于1970年建成地震观测台网,开始监测以来,1.5级以上地震年平均频次为22次,3级以上地震年平均频次为1.5次,最大地震为1979年固镇5级地震。

2000年以后,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先后发生了2006年定远4.2级,2009年肥东3.5级,2011年安庆4.8级、桐城3.6级,2014年霍山4.3级和2015年阜阳4.3级地震。2014年以来,安徽地区地震活动有活跃的态势,共发生1.5级以上地震78次,3级以上地震10次,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1979年固镇5级地震造成4人受伤,部分房屋受损。安庆4.8级地震造成600多户房屋不能居住,3.7万人受灾。阜阳4.3级地震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受灾人口4.15万人,房屋受损11251间。

【说郯庐】

在郯庐断裂带布防24个地震台(点)

1970年以来,安徽段有过7次3级以上地震

郯庐断裂带是以山东郯城和安徽庐江地名的第一个字来命名的,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南到湖北武穴,经安徽、江苏、山东,进渤海,过辽东半岛,穿过东北三省进入俄罗斯境内,是一条纵贯中国大陆东部、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多公里的巨型深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也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历史上曾发生过1668年郯城8级特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5年海城7.3级地震。

因此,安徽人自然对郯庐断裂带都很关心,地处我省的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情况怎样?我省有什么手段来有效监控?

省地震局表示,1400年以来,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共发生3.5级以上11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2次,最大为1868年定远5级地震。1970年以来,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发生3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为4.2级地震。

我省高度重视郯庐断裂带的地震监测和研究,在该断裂带附近布设了24个台(点),60个观测项目,涵盖了电磁、流体、形变等全部前兆观测手段,此外,在郯庐断裂带及附近还布设了固定和流动地震台20个来密切监视该带的地震活动。目前针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有:中国地震局断层气、流动地磁、流动重力监测项目以及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安徽省公益性地质项目等。

【说监测】

重点地区不到1级的地震都可以监控到

地震速报时间可缩短到2分钟以内

目前,我省防震减灾有什么重点项目?进展如何?有什么效能?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省重点实施“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任务是优化全省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实现“一县一台(站)”的目标。项目资金由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投入,累计近4500万元。

目前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重大节点和主要建设任务均已完成,尚有14个县的台(站)正在建设中,至年底将全部完成。届时,全省一县一台(站)覆盖率达到100%。截至目前,在原有的基础上,全省共建成测震台站53个、地下流体观测台站36个、电磁波台站26个、形变台站30个,流动地球物理场测点520个,宏观观测点600多个,一个覆盖全省、布局均匀的多学科、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基本成型。

该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全省地震监控能力将达1.0级,重点地区0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由原来的15至20分钟缩短到自动初次速报不到2分钟,最终准确速报8分钟以内,地震监测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