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六大看点:2017安徽经济新信号

28.12.2016  17:02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刚刚闭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讲看齐、坚持总基调、贯彻新理念、把握新常态、突出抓主线、着力促创新、力创新业绩、喜迎十九大”,对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本次会议透露了2017年安徽经济哪些新信号?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一、供给侧改革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会议提出:要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确保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解读:今年我省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制定实施“1+8+4”政策体系,去产能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提前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但是,产能过剩和需求升级矛盾依然突出,低端过剩和中高端短缺并存,仍需未雨绸缪,积极有效应对。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程必定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政策创新,我省传统行业产能比重较大,是传统产品如煤炭、钢铁等的供给方,在供给方面传统产能过剩问题仍比较突出。要针对传统产业基础落后、品牌不响等问题,继续深化去产能,帮助过剩产能企业实现近期解困、远期转型。要把改革重点之一放在降成本上,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继续落实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和各项减税政策,培育发展新动能。要抓住关键补短板,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持续扩大有效投入、优化投资结构。

  二、创新驱动

  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会议提出:要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战略平台,做强做优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聚力突破科技金融等创新瓶颈制约,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增强经济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解读:今年以来,我省创新水平实现新提升,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在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喜的制度成果。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要围绕解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做强做优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国家大科学装置群建设,聚焦新能源、材料、信息、生命、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积极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着力突破一批具有标志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围绕解决研发与市场衔接问题,加速突破关键约束环节。一方面,要建立起多层次的产学研对接机制,鼓励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孵化器平台建设,借助市场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化通道;另一方面,要完善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金融加速机制,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利用金融手段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集聚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三、实体经济

  全力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会议提出:要全力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着力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规模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振兴实体经济。

  解读:破除实体经济发展难题,关键要靠创新。今年以来,我省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三重一创”建设启动实施,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势头良好,第二批10个基地和7个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启动建设。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主任胡功杰表示,未来一个时期,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三重一创”建设工程为引领,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不断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全面提升我省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方面,要围绕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扎实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在量子通信、精准医疗、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前沿性科技创新成果,形成“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格局,加速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不断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合力,引导企业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培育更多“百年老店”,着力增强产品和服务竞争力。

  四、协调发展

  深化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加快振兴县域经济

  会议提出:要全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促进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皖北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联动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加快振兴县域经济,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平衡性。

  解读: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吕连生说,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是需要重点加强的联结点,乡村是需要补足的“短板”。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美丽乡镇建设力度。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把城乡统筹考虑进去,提升城乡整体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正在推进的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应是我省小城镇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这方面,可以多借鉴沿海发达省市的相关经验,因地制宜发展好特色小镇。 ”吕连生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关键要在创新机制上做文章。比如,在坚持市场主导的基础上,赋予小镇一定的财政资金整合权,以便统筹提升相关软硬设施、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小镇的综合吸引力和承载力,构建独具魅力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五、激发活力

  加大“放管服”、国企国资、民营经济、金融、农村产权制度等关键性改革力度

  会议提出:要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大“放管服”、国企国资、民营经济、金融、农村产权制度等关键性改革力度,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动力。

  解读:今年,我省继续以真招实措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市场准入和运行的制度成本持续降低,持续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政府服务的“加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彪说,“放管服”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加大“”的力度、强化“”的能力、提升“”的水平,才能为国企国资、民营经济、金融、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顺利实施做好保障,为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清障搭台。近年来,我省推出一系列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张彪认为,好政策贵在落实,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不断提高配套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家看得明明白白、办起来简简单单。要不断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和政策服务受惠面,营造良好氛围和良好预期,让每一位民营企业家都能安心投资、顺心办事、舒心创业。

  六、改善民生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划定严守生态红线

  会议提出:要全力保障改善民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脱贫攻坚年度战役,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筑牢公共安全网,划定严守生态红线,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解读:我省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确保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坚决打好脱贫攻坚年度战役,才能向预定目标坚实迈进。与此同时,我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推动民生工程提质增效。

  安徽大学教授、省社会学会副会长范和生表示,要进一步加强脱贫载体建设,从贫困人口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实施扶贫项目,进一步提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水平。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确保贫困户长期、永久脱贫。 “要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范和生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要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突出抓好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有关职工安置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要围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吴量亮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