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封家书穿越烽火诉真情

03.09.2015  04:24

  9月1日,蚌埠市79岁的胡德新老人手捧15封家书以及两枚信封,来到蚌埠市档案馆,自愿将其捐献。

  原来,这15封家书以及两枚信封,是胡德新老人的父亲胡孟晋在1938年至1945年间寄给妻子张惠的信件。它们见证了烽火岁月下抗战烈士“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以及一段坚贞的爱情。

  1936年,师范学校毕业的胡孟晋回到老家舒城办学,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张惠,不久成婚。两人婚后生活十分甜美,然而战争的炮火打断了这个小家庭平静的生活。1938年,胡孟晋投笔从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加入新四军南征北战,随军东进寿县、肥东、全椒,在全椒县城关协助汪道涵同志开展统战工作,组织群众。胡孟晋从此与妻子张惠天各一方,以书信往来寄托相思。

  张惠积极帮助丈夫,在生活困难时变卖家财支持丈夫抗日活动。胡孟晋对妻子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在通信中不断鼓励妻子参加妇女抗敌协会的各项工作,甚至利用短暂相聚时间,为妻子草拟一份《妇女抗敌协会讲演词》。

  在保留下来的15封发黄的信纸上,洋溢着夫妻之间炽热的爱。 “最亲爱的人,你不要太念我,你的厚情我是知道的,我不是个薄情的人,请你放心,决不辜负你的热情呵! ”“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念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个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征他乡了……请你安心在乡努力妇女解放的事业,成为女英雄,我在外对革命之伟业必更加努力呵!别了,别了!

  然而,相知相爱的两人最终未能相聚。抗战胜利后,胡孟晋随军北撤家书不通,张惠从此与丈夫失去联系。1947年噩耗传来,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胡孟晋不幸在河北故城县病故,张惠悲痛万分。1949年舒城解放后,张惠自带干粮,日夜兼程,用一床棉被包裹丈夫骸骨回到舒城老家安葬。

  由于受国民党的迫害,1946年后,张惠带着三个孩子四处流浪。丈夫留给她的15封家书就成了最宝贵的念想。无论多么困难,张惠始终小心翼翼保存。直至2004年,跟随儿子胡德新在蚌埠生活的张惠委托弟弟整理装裱信件,胡孟晋烈士的事迹才为家人知晓。

  2014年,百岁高龄的张惠老人离世。蚌埠市史志办副主任郭照东将15封家书影印、整理,集结成册。 “母亲生前叮嘱我一定要保存好这15封家书。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年代的真实生活,使之更具有教育意义,我们家决定将信件交由地方史志、档案部门保管。”2015年,蚌埠市新档案馆建成在即,馆内具备恒温恒湿保存条件。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由蚌埠市史志办牵线搭桥,胡德新老人来到了这里。

  “我们不仅要保存好,还要运用好这15封珍贵家书,通过数字化等科技手段将其融入到新馆布展内容中去,让更多市民了解、感受抗日先烈的事迹。 ”蚌埠市档案局局长戚怀洋表示。(记者 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