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具备1.0级以上地震监控能力
合肥在线讯(戴小花 文/摄)今年以来,国内外大震频发,我省阜阳也发生了4.3级地震,引起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今年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5月7日下午,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地震局局长张鹏通报了我省防震减灾主要工作情况。据了解,我省目前已具备对全省1.0以上地震的监控能力,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连续十几年在全国保持先进行列。
安徽省地震局局长张鹏通报全省防震减灾主要工作情况
据悉,安徽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斜贯全省,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我省于1970年建成地震观测台网,开始监测以来,1.5级以上地震年平均频次为22次,3级以上地震年平均频次为1.5次,最大地震为1979年固镇5级地震。2000年以后,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先后发生了2006年定远4.2级、2009年肥东3.5级、2011年安庆4.8级、桐城3.6级、2014年霍山4.3级和2015年阜阳4.3级地震。2014年以来,安徽地区地震活动有活跃的态势,共发生1.5级以上地震78次,3级以上地震10次,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稳步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全省建成了145个各类监测台站,基本实现“一县一台”,形成了包括测震、形变、地下流体、电磁等多学科、多手段、多维立体的地震监测系统,具备对全省1.0级以上地震的监控能力。强化震情分析会商和短临跟踪,科学稳妥地把握了我省震情趋势。
省、市地震部门根据行政许可,开展地震行政审批和社会化服务。近5年来,1160余项重大建设工程依法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7万余项一般建设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要求核定。合肥、铜陵、滁州、六安等市陆续启动开展了地震活断层探测或地震小区划工作。全省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全部完成,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扎实推进。
同时,我省还不断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地震应急准备“六有”工作,即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装备、有指挥通信系统、有避难场所、有应急演练。预案编制已深入到社区、医院、学校,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管理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2007年组建了安徽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同时依托消防、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矿山企业等,全省共建立有组织的地震救援队伍共81支,总人数7500余人,全省建成了120多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另外,还逐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利用"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等时机,部门联合协作,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宣教活动。建成了52个科普教育示范基地,333所科普示范学校,119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通过政务微博发布、“防震减灾江淮行”新闻采访、防震减灾网络知识竞赛、百人专家进高校等活动,广泛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我省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建成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重点研究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建了“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加强与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高等院校、省内相关部门的合作研究,承担或参与了菲律宾、香港国际机场等国际国内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防项目的观测研究工作。最近5年,争取到国家和省各类科研项目60多个,共获7项安徽省和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和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