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着村民闯富路-----记省十二届人大代表、龙山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效龙

16.05.2014  18:14

  冒着绵绵细雨,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来到了皖南石台县小河镇龙山村的一条大山坞中,放眼望去,万物在细雨的滋润下恢复生机,空气也显得清新,在不远处的山坡上,我们看见了一幢幢新盖的平房,里面传来了“咯咯咯”的叫声。走向前去,满屋子活泼可爱的鸡儿映入眼帘,原来这里是安徽省十二届人大代表,龙山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效龙创办的土鸡养殖场。

  年青人创办鸡场的消息,象长了翅膀很快传遍十里八乡。“没听过大学生养鸡的,几年大学白念了。”“鸡可不是好养的,弄不好拿钱打了水漂。”人们议论纷纷,有朋友好心相劝:“养鸡这事风险大,你何必冒那个险?”但王效龙没有动摇信心。

  从乡下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乡下,王效龙的路正如一位诗人所写的那样:原以为走了很远很远,未曾料又回到当初的起点。2008年,王效龙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专业,作为全国第一批大学生村官选派到小河镇龙山村任职。安徽省石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小河镇龙山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种点粮食仅够自己吃,大多靠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生活异常艰辛,这让他深感沉重和震撼。细心的王效龙发现,人们的消费习惯趋于“山野”、"绿色“、”无公害“,讲究口感、营养、健康。毕业前,王效龙也在大型养殖场实习过,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于是,他萌发了自己先创业积累经验,再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想法。

  王效龙办鸡场的事很快引起了市、县组织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实地考察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镇党委政府及时提供2万元创业启动基金;村”两委“帮助修路,协调解决养殖场地。2009年4月,土鸡养殖场就这样兴办起来了,首批引进鸡苗4000只,实行圈养与放养相结合。他在鸡舍旁筑起蜗居,白天与鸡为伴,晚上与鸡为邻。山上的野生动物很多,夜里常有野猪、蛇、黄鼠狼出没,为了保护鸡,每天夜里需要巡视1~2次。有时睡到半夜,听到刮风打雷,他常常顾不得穿好衣服鞋子,以最快的速度跑到鸡场,看看瓦片有没有被风吹走,看看雨水有没有漫入鸡舍,多少个夜晚,他彻夜难眠。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养鸡场共产销鸡蛋15万枚,老母鸡3300多只,纯收入达3万多元。有了成功的创业经历后,他对养殖土鸡更有了信心。2010年引进鸡苗6000只;2011年8000只;2012、2013年已发展到存栏土鸡近20000只.不但养殖常规土鸡,还引进了乌骨鸡等珍稀品种。他的父母得知儿子痴迷于土鸡养殖,又惊又喜,将家中一切安排妥善后,不顾年迈,毅然从蒙城赶到石台,帮助儿子打点养鸡场。

  同是大学生村官郑晴雯被王效龙的创业事迹深深打动,出于相同的身份,彼此之间有共同的话题,几个月的交流让两人都对对方产生了爱意。因为爱情,郑晴雯义无反顾的走进了王效龙的生活。2010年,双方通过向上级递交报告,郑晴雯申请从桐城调到了石台县,2011年她又考上了小河镇乡镇公务员,两人终于相守在一起,使王效龙生活充满温馨、事业更加自信。

  创业没有休止符。小河周边乡镇的一些返乡农民工纷纷效仿王效龙养殖土鸡,王效龙主动帮助他们选场地,联系鸡苗,并从疫病防治到日常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为使”养鸡“这一传统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他目光长远,成立池州市原石埭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24户农民火火经营石台县龙山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公司年产值近2000万元。”龙山土鸡“生态养殖开始走上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并已成为龙山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一路欢歌一路成长。弹指间,王效龙已经在大山深处度过了自己6年大学生村官生涯,6年艰辛的磨练使他得到成长。王效龙的创业事迹在央视播出后,受到越来越多有志年青人的追捧。他先后获得”池州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全省十佳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全省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标兵“,还获得第十六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并作为安徽青年代表赴京参加了全国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这更加坚定了他扎根农村,引领农民创业致富的信心。选聘期满后,他毅然放弃较为优厚的事业编制待遇,选择继续留在龙山村打拼,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把这个偏远贫困的山村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农业生态园,让村民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李小毛)

  {注:笔者系石台县骨干报道员、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