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黄金水道 安徽七大举措融入长三角(图)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安徽明确为长江经济带覆盖范围的同时更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省会合肥更是与南京、杭州同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沪宁合”成为长三角主轴带之一。融入长江经济带,踏上新丝绸之路,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全新发展版图中,安徽都占据重要一席,这是“十二五”期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其影响和意义必将辐射“十三五”乃至更久远的未来。
融入长三角 安徽省七大举措
黄金水道: 全省将再新建18座过江通道。
区域交通: 建设商合杭、黄杭、合安九、宁合汉、安黄金温客专,合新六、淮(北)宿阜、蚌滁宁、亳蚌等城际铁路,实施皖赣铁路扩能改造。新建芜宣、安庆、蚌埠、亳州、宿州、滁州等民用机场。
创新驱动: 扩大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范围,启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打造皖江示范区升级版。
新城镇化: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支持蚌淮(南)、宿淮(北)一体化建设,支持安庆、蚌埠、阜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将黄山、池州打造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对外开放: 支持在境内外设立一批经贸合作园区和农业合作区。加快合肥综合保税区、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
生态廊道: 划定沿江生态保护红线,严格区域环境准入;制定安徽省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开发利用时序。
分工协作: 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建立生态环境区域协同保护治理机制,适时开展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
[步伐]
合肥“入长”前后花了13年
1985年,以上海为龙头、加上江苏、浙江两省,15个地级以上以“长江”为名、以经济为纽带,组成了一个半径300公里的扇形区域,“这便是长三角的雏形。”合肥经济圈办公室副主任牛和湘说,1997年,该组织升级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简称“长协会”)。 2010年,合肥、马鞍山等6城市加入,成员城市扩容到22个。合肥、马鞍山成为我省的“先行者”,率先迈开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同时带动了全省入长的节奏。 2013年4月,长协会第13届市长联席会在合肥召开,这是会议首次在江浙沪以外城市举行,22个长三角城市聚首。“会上有8座城市被吸纳入会,其中我省就有芜湖、滁州、淮南3座。”牛和湘介绍,这样在组织中安徽城市就占据了六分之一。此次会上,合肥创新性地邀请了高校和企业参会,以促进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专门设立创新驱动合作论坛;签署了环保和创新驱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合肥宣言’,提出打造‘创新长三角’、‘绿色长三角’。”牛和湘说,合肥会议的模式创新受到多方肯定,合作的进展也延续至今,“比如与上海、苏州、杭州共建工业园区,长三角的产业一直转移落户而来。”
[意义]
安徽“入长”省城是发展主轴
比“长三角”更广泛的概念还有“长江沿岸中心城市”,早在1985年底,沪、宁、汉、渝4市领导聚会重庆,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便正式成立。“发挥中心城市作用,联合开发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成为该协调会力求回答的命题,而这正是30年后长江经济带的雏形。经历数年发展,合肥与上海、重庆、南京、武汉成为5大常设主席方;省内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五大沿江城市也成为该组织27个成员之一。安徽在该组织中占据了超过四分之一的席位。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开启了国家新一轮区域战略的序幕。安徽省正式入列长三角城市群,该城市群也和长江中游、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一起构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合肥也与上海、南京、杭州一同构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主轴;省内的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也和苏南、舟山群岛新区等共同成为长三角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意见出台后不到两个月,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六届市长联席会议便首次来到合肥。我省6座会员城市和另外21个兄弟城市一起,共同讨论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协商合作开展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与污染防控对策研究;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园区共建合作、产学研合作、文化旅游交流等多方合作也同步商定。
“入长”后五大战略优势凸显
“这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更是我省的重大机遇。”业界人士分析说。在此轮发展中,国家将开发长江黄金水道,这将有利于我省构建综合交通枢纽、改善发展支撑条件。对外开放上,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海陆统筹、国内外东西向双向开放,构建长江大通关体制,特别是将我省整体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平台,将对我省发展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产业对接、市场融合等产生深远影响。
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则有利于增强我省产业综合竞争力。“目前,国家已着手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启动长江经济带创新百强企业试点、制定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移升级方案等工作。”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平台,我省在产业承接和创新发展上有望获得更多支持。全省整体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将合肥列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有利于我省加快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在更高平台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此外,对于拥有巢湖流域和黄山市两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安徽,亦可借此机遇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强区域环保和生态建设合作。
[影响]
安徽省各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融入长三角的过程中,我省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都得到显著提升。以省会合肥为例,地区生产总值由2701.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15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3768.9亿元增加到8447.8亿元。“近些年,合肥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地方税收增量的5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的70%、新增就业岗位的70%、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95%都是省外投资企业贡献的。”牛和湘介绍,这其中到位的省外资金有近半成来自长三角。作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合肥以央企、知名民企、世界500强外企为重点目标,承接浙苏沪等地优势产业转移,“电动汽车领域的江苏卡威集团、太阳能领域的海润光伏、装备制造领域的南京浦镇等等,都是从长三角引进的知名企业。”(记者 张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