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何以成鸟类天堂

02.02.2015  19:31
  湿地,若是没了水,便没了魂;若是没有鸟儿,便缺了灵气。
  年复一年,黄河挟裹大量泥沙,在入海口造出新的陆地。如果不是这片湿地,如果不是漫天的鸟儿,那将是另一番景象——大风起兮,黄沙蔽日,满目荒凉。
  眼前的美景,得来不易。上个世纪80年代末,建市仅6年的山东东营便将湿地修复、保护纳入议事日程,22年间一直努力,从未停歇。
   艰难的起步
   建保护区之初,头一天竖好的标牌、界桩,一夜之间就被人拔个精光
  “黄河到哪儿,田就到哪儿。”过去,当地群众对湿地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把它当作荒地,耕种上三五年就换个地方。
  开垦种地给湿地带来了破坏,于是,建保护区成了当地的任务。刘月良,现任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接到建保护区的任务时,还在林业局工作的他一头雾水。“开始不清楚怎么办,保护区跟想象的不一样,不是无人区,却有着农田、牧场等。”
  划定保护区的界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刘月良和同事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花费了很长时间。那几年,戴着眼镜、看上去温文尔雅的刘月良没少跟人吵架,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再见面时,彼此连个招呼都不愿打。保护区的边界上,头一天才竖好的标牌、木桩,一夜之间就被人拔了个精光。
  什么也挡不住东营市的决心。
  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之初,就被确定为正县级单位。即便是放在今天,这样的规格也不低。东营还成立了包括各部门在内的湿地保护委员会,统一协调湿地保护工作。从1998年到2010年,东营多次对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加以理顺,人、财、物由双重管理改为统一管理。与此同时,《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政府令形式颁布,《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业已列入山东省人大的立法计划。
  “保护区面积1530平方公里,占了整个东营市国土面积的1/6。”刘月良说,经过多年努力,湿地的价值终于得到广泛的认可。“大家有了共识,很多事协调起来就顺利多了,比如现在保护区内的90多万亩土地,原来都由垦利县管辖,其实整个垦利县才200多万亩土地。”
  来自各方的支持,使得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茁壮成长。仅用两年时间,保护区就由市级升格为国家级,并迅速发展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
   候鸟新家园
   鸟类已经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67种,每年还有600多万羽鸟儿经这里迁徙
  “看前边电线杆上,那就是东方白鹳的巢……”循着大汶流管理站副站长崔玉亮手指的方向,一个个用树枝搭起的鸟巢就在眼前。虽然远看上去不大,但实际的直径有两米多。其实,2005年之前,黄河三角洲并没有东方白鹳筑巢。这种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濒危鸟类,目前已有800只生活于此,占到全世界现存数量的26.7%。
  “最初建保护区,其实是基于这里的鸟类比较多。”刘月良介绍,很多专家来看的时候,都觉得保护的价值比较大。
  走进一片有“铁将军”把门的区域,别有洞天。疣鼻天鹅、中华秋沙鸭、丹顶鹤、大雁……一路上,各种鸟儿或游或静卧在不同的水面,悠然自得。
  在湿地恢复区,来自东营市公安局的张坤和同事每天按时巡护。他们平时就住在附近的板房里。每个班次要持续一周。只要看到有人或车在附近停留,他们会马上赶来,严防各种偷捕偷猎行为。当地群众发现受伤的鸟儿,首先想到的就是送到保护区来。
  鸟类,无疑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人”。“这边10万亩已经修复了5年多,过去根本没有鸟,现在越来越多。”崔玉亮告诉记者。如今,这里的鸟类已经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6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由5种增加到12种。每年迁徙经过这里的鸟儿达600多万羽,这为保护区赢得“鸟类的国际机场”美誉。
   成长的烦恼
   核心区内农牧业全退出,保护区谋求“智慧管理”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成于黄河千百年的冲积。但这里的大片湿地,曾经守着黄河却极度缺水。
  “从上世纪90年代,黄河有过长达200多天的断流,两侧湿地得不到淡水的补充。”刘月良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使黄河河道的行洪能力增强,但也减弱了给湿地补水的能力。以往黄河2000多立方米/秒的流量就能为湿地补水,现在3000—4000立方米/秒的流量也补不上。水的多少、水质的好坏,无不影响着湿地的存在与质量。
  由此带来的,便是湿地的退化。海水乘虚而入,加之人类活动的破坏,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功能不断丧失。最明显的区域,莫过于1964年到1976年之间的黄河故道。从资料照片中,当年的荒凉清晰可见——草木极少,处处只见裸露的地表。
  自2002年起,东营利用黄河调水调沙的时机,实施以淡水补给为主的湿地修复工程,投资1亿元成功修复退化湿地2.3万公顷。2010年,东营又实施了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断流34年的黄河古道,重新实现全线过水,碧波荡漾,芦苇连片生长。
  “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我们收回了重要生态区内的农田,完成退耕还湿面积1.4万公顷。”现在,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农业、牧业已经全部退出。刘月良和同事们正在探索,提升保护区的功能。“不能搞‘人海战术’、粗放管理,要实行‘智慧管理’,通过视频监控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实现科学管护。”
  “建保护区,绝不是把地圈起来就行,要做的工作很多,像我们这里,一年一个样,不断有新的变化。”崔玉亮已经在保护区工作了20多年。言谈之中,他俨然是一位湿地保护与修复的专家。
  东营将保护区的实验区细分为8个区分类管理,明确各自的功能和发展方向。生态好的作为生态保育区,参照核心区、缓冲区进行管理;对生产管理区严格界定范围,进行综合治理。
  不得不说,保护区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因为是新生事物,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虽然国家和东营的投入不断增长,但相较于保护区广阔的面积而言仍显不足;保护区外的各种人类活动,或多或少地带来各种影响。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逐渐意识到湿地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记者 卞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