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篾编”入选合肥非遗名录 第五代传人合肥仅两人

09.07.2014  12:43
导读:从14岁入行,50岁的黄德香在篾匠的岗位上已经坚守了36年,成为合肥市目前仅存的两位篾编传人之一。

一把薄薄的篾刀,从竹子间划过,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音,一根根竹片被分成了细细的竹篾。在合肥市宿州路黄龙百年竹篾店内,“ 黄氏篾编”第五代传人黄德香正坐在竹椅上,挥舞着篾刀开始一天的劳作。蒸笼、簸箕、筛子……一件件精美的篾制品,在他的手里诞生。从14岁入行,50岁的黄德香在篾匠的岗位上已经坚守了36年,成为合肥市目前仅存的两位篾编传人之一。

老店铺挺立街头

日前,记者来到了黄德香的竹篾店。门口悬挂着筛子、竹筐,店铺里摆满了各种篾编器物,这些过去老百姓常用的物件与宿州路时尚、繁华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塑料与不锈钢制品大量涌现,篾制品几乎淘汰殆尽,篾匠也和其他一些传统手工业者一样,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这让位于繁华地段的黄氏竹篾店,常常引来行人好奇的目光。

“从父辈那里接手后,一直就在这里经营,已经几十年了。”黄德香说,自上世纪50年代,他家祖上就在宿州路上卖篾编,自己已是第五代传人,也只有自己尚未丢下这门手艺。

精湛技艺靠苦练

“篾匠是个细致活,靠的是勤学苦练,没有十年功力,难成大器。”黄德香说,从14岁开始,他就跟随父亲学习篾编技艺。“白天忙上学,晚上在灯下学。”黄德香说,手指、大腿不知被竹签和篾刀划伤过多少次,也因此练就了一双老茧手,技艺日趋精湛。

据悉,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祖传下来的手艺,样样都要通晓。”在和记者聊天的同时,黄德香双手不停地左右穿插、上下翻飞,竹篾在他手中“行走自如”。不一会儿,一只精美的竹篮就编好了。

周围商户说,黄德香年轻时就是当地篾匠中出了名的“快枪手”。因为手艺好,外地的一些客户都专门找他订购。

工艺功能将转变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篾制品作为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很大。进入80年代后,渐渐被塑料制品和不锈钢制品取代,走向下坡路。那时很多竹篾店陆续改行,黄德香的店因手艺精湛、熟客照顾而得以维持。

2013年,“黄氏篾编”入选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让黄德香成为合肥市目前仅存的两位篾编传人之一。谈起自己的传人,黄德香有说不出来的苦衷,“祖上都是传给儿子,我只有女儿,没法教,她也不愿学。”

如今人们环保意识增强,一些环保类器具颇受欢迎。当很多人对这门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一事感叹不已时,黄德香却认为篾编这种工艺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随着功能的转变,由实用工具转为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本报记者  刘玉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