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榴花不开盼哥回》进京演出 受到观众欢呼

01.08.2016  22:18

 

  7月8日、9日晚,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安徽省潜山县黄梅戏剧团黄梅戏《榴花不开盼哥回》,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连演两场。该剧讲述了回族姑娘沙玉凤与新四军老战士黎生栓生死离别的故事。为完成新四军托付,沙玉凤冒着生命危险看护伤员黎生栓,在精心照料黎生栓的过程中,两人暗生情愫,但为了抗战,这一对恋人只能“割爱”离别。分别时,他们起誓相约抗战胜利后再团圆。但战争中的伤残使黎生栓担心拖累沙玉凤,他最终“违背”誓言独自留在了遥远的西南边陲。而沙玉凤为了承诺默默守候恋人到来达40年。

  龚和德、曹林、郑雷、赵承燕、吴新苗、景俊美等戏曲界专家参加了该剧的专家评议会。专家认为,这是一部情感度很高的戏,紧紧围绕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展开。创作中编导的剧种意识很强,充分发挥了黄梅戏的优势。全剧舞美设计高明,用简单的语言提示环境、推进剧情发展。它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普通人的情感生活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和追求真、善、美的人性特征,故事内涵丰厚、艺术语言丰满。导演的处理很细腻,情感真挚,叙事饱满,舞台节奏流畅。演员表演准确到位,陈晓玲扮演的沙玉凤前后年龄跨度大,人物塑造自然、有味道。全剧很好地展现了少数民族风情,突出了黄梅戏的艺术风格,尤其是黄梅戏音乐用得地道。

  演出结束后,热情的观众涌到台前欢呼、鼓掌。有观众表示:“喜欢黄梅戏,这部剧戏味儿很浓,演出很精彩。”“为安庆市潜山县黄梅戏剧团点赞,他们创排了好剧,演员也很棒。”“主题歌很好听,有机会还会再看。”微信公众号“新影戏曲台”在演出前发表了导赏文章《黄梅戏〈榴花不开盼哥回〉,这是一个有关承诺的故事》;“国家艺术院团”在演出后发表了《守望岁月——黄梅戏〈榴花不开盼哥回〉》,介绍了剧种、剧团及剧目特色等。

  潜山县黄梅戏剧团创建于1953年,现有演职员工50多人。近年来,该团创作的黄梅戏《槐树谣》、《双合镜》、《汉武拜岳》、《皖山花》等多次获省级以上奖项;2010年转企改制后,剧团年演出200多场,遍布苏、皖、鄂、赣等地城乡。黄梅戏《榴花不开盼哥回》2012年6月首演以来已演出60余场,参加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8项大奖,作为主演的优秀青年演员陈晓玲,凭借扮相俊俏、嗓音甜美、表演质朴获表演金奖。2015年,该剧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巡演。

  据悉,大型现代黄梅戏《榴花不开盼哥回》是作为安徽省唯一指定节目,进京汇报演出的。

  文化部: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戏曲院团的扶持力度

  “所有人物的语言都是那么充满泥土气息,就像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庄稼”“使人的心灵受到了净化与震撼,这是一出难得一见的好戏”……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已持续近一个月,不少县级院团首次亮相京城,他们接地气的演出赢得专家和观众的由衷掌声。

  29日举行的基层戏曲院团发展座谈会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也为他们点赞:“基层戏曲院团是维系民族戏曲生态的重要力量,最能让老百姓留住乡音、记住乡愁、回味乡韵。基层院团会演是探索地方戏曲从农村到城市再反哺农村的良性发展平台。”

  据介绍,文化部将重点从六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戏曲院团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加大资金支持;二是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基层院团的作用;三是推动基层院团的剧目建设;四是加强地方戏人才培养;五是加大对基层院团的宣传表彰力度;六是培育地方戏曲发展的观众土壤,为基层院团搭建演出平台。

  雒树刚对基层戏曲院团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演出剧目的艺术质量;三是要扎根基层和民间,更好地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四是广大基层戏曲工作者要勤奋敬业、自强自励。

  据了解,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汇集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31台剧目,涵盖26个地方戏曲剧种,如评剧、扬剧、沪剧、黄梅戏、川剧、婺剧、莆仙戏、秦腔、藏戏、新疆曲子、蒙古剧,其中少数民族剧种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有参演剧目实行20元至50元的惠民票价,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会演期间邀请戏剧专家召开评议会,加强艺术评论,提升剧目质量,引导创作方向,并组织各地创作人员观摩交流,召开基层戏曲院团艺术创作专题研讨会。本次会演将持续至8月3日。

  全国基层院团好戏多

  贵州花灯戏《盐道

  吉剧《狼妻

  赣剧《青山作证

  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正在京城举行。31台来自全国基层院团的戏曲剧目在京展演,风格各异的剧种,浓郁的地方风情,演员精彩的表演,都让京城戏迷们大开眼界。这些剧目在让人刮目相看的同时,也让人心底里发出感慨,基层院团好戏多,为基层院团点赞。

  贴近生活剧情生动

  观看了基层院团的几出戏,感觉这些戏虽还不够完美,但都故事生动,剧情很接地气,因为这些戏都是经常在基层演出的,为百姓写戏、演戏,这才是剧团的正道,这一点,值得国家级大院团学习。

  大型贵州花灯戏《盐道》,是贵州思南县与贵州省花灯剧院携手推出的一出原创剧目。该剧讲述了坐落于乌江边的田家盐号30年的风雨变迁,田景花在丈夫突遭变故离世后,毅然扛起了振兴家业的大旗,历经两代人的努力和牺牲,终于炸平霸王滩,换来一条顺畅的江上盐道。《盐道》把盐道600多年的历史,浓缩在田景花一家30年的奋斗史中。景花面对波折多舛的命运,仍然选择“创业为艰,守成不易,唯忠唯孝,克勤克俭”的追求,带领众人在“盐道”前行,刻画出一个秉持“忠、孝、仁、义、信”理念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为人之“道”,因而此剧蕴含深意,令人震撼并沉思。

  江西省鹰潭市与乐平市联手创作的大型原创现代赣剧《青山作证》,讲述了两代三任村支书带领全村父老百姓,用了整整28个春秋,用筋骨血脉顽强开通山路的感人故事,热情讴歌了党的基层干部勇于吃苦耐劳、勇于责任担当和自我牺牲的高尚品格。从表层看该剧是一个修路的过程,但剧作不仅仅是让人看到一个宏大工程的艰难曲折,而是要人们从中体悟到一种执着壮丽的人生,两代人20余年的生命,在崇山峻岭中度过,把生命中的一切献给了这条穿山公路。于是这条山道就成了人生的通道,山道便有了人生的意义。该剧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唱词优美生动、故事感人肺腑,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佳作,富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它讲述了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中国故事,传递出一种昂扬奋进的中国精神,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

  来自“中国二人转之乡”吉林省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创排的大型满族神话吉剧——《狼妻》,据满族神话传说创作而成,围绕主人公(狼神)狼小芳为母报恩下嫁木阿杨这一故事,诠释了行善与报恩这一传统美德。全剧剧情曲折,人物丰满,夸张的带有喜剧性的表演将这一神话传说演绎得生动好看。

  地域特色鲜明多姿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凝结着其所在地域的民风习俗和风土人情,有的即从地方小调发展而来,因而不同的剧种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带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和乡土气息。

  贵州花灯戏从民间花灯演变而来,载歌载舞、形式活泼,《盐道》中纤夫浑厚的乌江号子,歌舞中既有花灯戏的传统表演方法,如二步半、四方步、野鸡步、矮桩步等,又吸收了古典舞乃至现代舞的某些表现手法,质朴而新颖。贵州花灯戏以活泼明快的艺术形式、独特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朴实的内容架构,表达了当地百姓乐观、健康、朴实的审美情趣与追求,也深深感染着台下观众。

  赣剧已有着四百余年的历史,是江西具有代表性的大剧种。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他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1953年更名为赣剧。赣剧的弹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并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看赣剧《青山作证》,会觉得唱腔像京剧,亦像昆曲,有些部分还与豫剧很相似,其表演夸张、强烈、凝练、细致,加以高亢的声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吉剧是诞生于1959年的新兴剧种,也是吉林省的特有剧种,它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元素逐步发展而成,诙谐、风趣,观赏性极强。吉剧《狼妻》还以独特的舞台叙事语汇构成诸多的观赏亮点:风趣的人狼对话“说媒”、满族婚俗的传统“拜堂”、狼模人样的“送亲”、醉狼群舞的“颠轿”、人神交媾的差异、牵魂动魄的“惊变”、催人泪下的“恨别”、载歌载舞的画面流动,充分解读了满族婚俗风情。

  小剧团有大名角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基层院团不光有好戏,还都有好角,其实好角、好戏是相辅相成的,有好角的好戏更是让京城戏迷们大饱眼福。

  贵州花灯戏《盐道》的主演邵志庆是国家一级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贵州花灯戏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曾成功主演过花灯戏《月照枫林渡》。在《盐道》中,她从女主角田景花的青年时期演绎到老年时期,她的唱腔音域宽厚、情感细腻、张弛有度,将田景花各年龄段的性格及情感变化,刻画得生动细致。尤其是剧中的母女二重唱,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手法,将母女二人的内心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如此土洋结合也收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赣剧《青山作证》主演于文华,是“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和“群星奖”金奖获得者。他在剧中饰演复员军人二泉,在父兄均为开山修路献身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接过父兄的锤子和钢钎,带领村里人继续修路。于文华的表演很细腻,对母亲的劝解,与恋人的分手,以及与嫂子的感情,都表演得极有分寸感,特别是剧中那两大段核心唱段,高亢清亮,将主人公的刚毅、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把赣剧的特点尽情展现给首都观众。

  吉剧《狼妻》的主演赵丹丹,不仅是吉林戏曲界的“四大名旦”,也是曲艺界“牡丹奖”的获得者。赵丹丹的演唱清新自然,扮相端庄大气。“拜堂”“相处”两折,更是体现了赵丹丹“金声入振,入戏入情”的艺术特点。尤其是剧中她大胆使用“谣体”唱腔,在吉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加入了评剧的疙瘩腔、民歌甚至是流行音乐气声的唱法,板头瓷实,吐字清晰,声情并茂,为吉剧的唱腔增添了新元素,也让京城观众体验到了吉剧的独特魅力。

责编:胡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