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高考还真的是“赶考” 录取通知书的变化(图)

07.08.2014  19:54

  

如今的北大录取通知书

  昨天晚报今日视界报道的《那些年我们一起等待的通知书》引起了市民的共鸣,他们找到记者,聊起了当年拿到高考通知书的故事。尽管已经过去了近50年,晚报老报人丁梦林对当年的情况依然记忆犹新:高考前就填报志愿,学生都统一到城里去“赶考”,晚上热得就睡在校园里。最终的结果还算圆满,他顺利被北京大学录取。

  考前就果断填报了北大

  丁梦林是合肥晚报的老报人,1976年开始进入合肥晚报工作,1992年开始担任合肥晚报副总编辑,1999年又成为《江淮晨报》的创始人之一,2006年初正式退休。

  “我是1965年参加高考的,也是“文革”前最后一批高考生”,回想起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丁梦林至今还记忆犹新。从初中到高中毕业,丁梦林一直都在上海市奉贤中学读书,当时还是奉贤县,如今已改成了奉贤区。

  丁梦林清楚地记得,当时班上只有38个同学,全校4个毕业班也就160多人。当时学生都非常少,“高中毕业生”就已经是知识分子的标志了。那时高考都是考前就填报志愿,然后再参加考试,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更多了。

  因为平时成绩非常不错,也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丁梦林征求了老师的意见后,果断在第一志愿选择了北京大学。还没考试就填报极其难考的北大,应该说还是有不小的风险。“后来考试算是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吧,最终顺利被北大录取了”,丁梦林说,当时自己报了化学系、地理系和生物系,最后录取到生物系。

  行李标签引城里人围观

  考试录取的结果还算圆满,不过赶考过程可是非常辛苦。丁梦林说,当时在县里还没有考场,所有人都集中到当时的华东化工学院去考试。为确保考试安全和保密,当时考点外都是武警把守。

  那时候条件非常苦,不像现在家长都给孩子在宾馆开个房间,当时丁梦林就住在大学里的学生宿舍。考试是在7月份,正赶上上海最热的时候。在宿舍热得实在睡不着,他就只好带着席子到校园里找个凉快的地方睡觉,可蚊子又叮得睡不着。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丁梦林还是考上了令人羡慕的北京大学。发榜时,学校教导主任陈祖虞亲自到家里送上了北大的通知书。当时北大就特别贴心地为新生准备了行李标签。“当时是我舅舅骑自行车帮我把行李送到火车站的,在一个小面馆吃饭时,很多人看到行李上贴的北京大学字样,都吃惊地说‘这个阿乡(乡下人)了不起啊’”。

  通知书曾遇到过意外

  说起关于通知书的往事,丁梦林还提到了初中时的一件意外,因为那个意外,他迟了一年才上大学。

  当年第一次考中学时,丁梦林就考中了奉贤中学,可不知怎么回事,通知书没有送到他手里。那时候也没想过去学校打听,就那么听天由命了,以为自己没考上就再考一年。等第二年去学校报到时,负责招生的老师很疑惑地问起来:“去年你就被录取了,为什么没来上学,今年又再考一次?”直到这时,丁梦林才知道自己上一年就已经被录取了,只是通知书没收到。初中耽误了一年,直接导致上大学也晚了一年。

  “当年高考时有个同学的通知书也出了意外。”丁梦林回忆说,另一班上有个同学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了,通知书拿到手后不久就不见了。通知书可是当时唯一的凭证,丢了就没法报到了。“当时我就陪着他满大街去找,最后在一个小百货商店问到了,被人捡到收起来了,真是万幸啊。”

  专家点评

  通知书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从过去的“一纸通知”,到现在越来越厚、越来越萌、越来越多样化的通知书,专家们认为这是高校随时代变迁不断进行的自我调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正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

  通知书功能从单一到多样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范和生教授分析说,过去录取通知书的作用就是入学的凭证,某种程度上就像是身份证一样。“我是1980年考上安徽大学的,当时没有身份证,只有录取通知书能证明你的身份。所以到学校报到把通知书上交时,我还感到非常失落。”当年安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只有一张纸,还是手写的;如今,安徽大学寄给新生们的通知书丰富多了,包括通知书、银行卡、入学提示等。

  “现在的通知书作用越来越多了。”范和生认为,除作为入学凭证外,还有很多告知和服务功能。一些高校将学校简介一起寄给学生,让学生在报到前就能对学校有一个基本了解,从而更加喜欢学校。服务功能也非常明显,有些高校在通知书里印上了二维码,考生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提前选择宿舍、了解课程安排,报到时的很多事情都能提前做。

  “一些学校还给新生们寄送了入学纪念卡,或是学校明信片,这些都是与新生互动的有效手段。”范和生说,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卡片,密切了新生与学校的关系,也让很多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记忆。

  契合年轻人的文化需求

  现在很多高校的通知书都融入了非常时尚的元素,游戏光盘、微电影、手绘卡片、电子通知书等都融入其中。“这些创新性的表达方式非常好,对学生们来说也是一种吸引。”范和生说,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

  不仅录取通知书如此,在高考前很多高校都推出了“大学女神”,还有“食堂诱惑”,这些做法都将以往生硬的宣传变得非常活泼。范和生说,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宣传方式契合了时代特点,符合现在年轻人的表达习惯,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现在大家都不喜欢古板的说教,轻松活泼、卡通卖萌的宣传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有亲切感。现在火得一塌糊涂的《小苹果》被很多人借用,就连有的地方做征兵宣传都用上了,也是这个道理。”

  高校宣传不能本末倒置

  当然,这些萌萌哒的通知书和宣传只是一个形式,高校要真正吸引学生还要靠真功夫。安徽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老师王杰就分析说,不管高校打“女神男神牌”,还是“食堂牌”,都只是转瞬即逝的一种宣传,一流大学还是以宣传大学的图书馆、师资力量、学习氛围等为主,因为这些才是学生未来几年生活和学习的重点。

  王杰说,高校宣传这些“软形象”是没有问题,但如果仅仅只注重这些方面而忽视学校最本质的内容,那肯定是本末倒置了。现在由于高校男神女神的影响力极大,提起某所高校,如果大家对图书馆、对大师没有印象,只记得校园女神,那就有些不合适了。

  王杰同时指出,有些高校在通知书内还放了手机卡等物品,这些具有商业成分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生活,但也要注意不能剥夺学生们的选择权利,不能产生强迫消费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