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堆肥:秸秆处理的“界首样本”

27.06.2014  10:47

  一个月堆出2000个肥料堆,“吃掉”1.2万吨秸秆,秸秆“边角料”变成了高效的有机肥

  6月24日下午,记者驱车行驶在界首境内,道路两旁、沟沿河边看不到往年常见的秸秆。 “剩余的秸秆,都‘堆’成了有机肥。 ”界首市农委副主任李超告诉记者。

  李超所说的,正是今年界首大力推广的高温堆肥。

  离城区不远,是东城街道办事处徐寨社区。在这里一个堆肥点,记者看到,四个10多米长、1米多高的秸秆堆已经完工,压实的秸秆混合着腐熟剂,正在发酵。

  “里面大概有40多摄氏度,再过段时间可以到60多摄氏度。 ”东城办事处主任陈守坤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秸秆堆,每个300立方米,“吃掉”50吨左右的秸秆,10个农民花3天时间可以堆好,腐熟后可以产生10多吨的肥料。

  “等到秋天打开,就是最理想的庄稼基肥。 ”种粮大户齐岗说,秸秆实现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随后,记者来到陶庙、任寨等乡镇,一路上田野里不时闪过大大小小的秸秆堆,往年被视为麻烦的秸秆,思路一变,成了有机肥。

  事实上,高温堆肥多年前就广泛应用,为何界首今年重新拾起?

  “出发点是为剩余秸秆找出路。 ”界首市委书记刘玉建对记者说。今年界首80%的秸秆粉碎还田,剩余的除压块做发电燃料外,还有些堆在地头,成为隐患。 “利用夏季高温、多雨的天气,在地头集中堆肥,可以防止二次焚烧。 ”

  在田营镇魏窑村,农民程德富将清理出的秸秆用电动三轮车运到种粮大户程世忠的地里,集中堆肥。 “谁也不想烧,不是没地放嘛!今年搞堆肥,算是解决了问题。 ”程德富说。

  李超介绍,经过一个月推广,全县共堆出2000多个秸秆堆,“吃掉”秸秆1.2万吨,占秸秆总量的10%。

  除了有机肥,秸秆还可以转化为饲料。

  在安徽银河山羊繁育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四垛麦秸前,工人们正在给秸秆打“营养液”。 “泵入稀释的尿素,秸秆产生氨化,秸秆营养元素更易吸收。 ”公司负责人介绍,腐熟后粉碎,是最佳的养殖饲料。 “通过堆肥转化为饲料,利用秸秆3000吨,占全县秸秆总量的2%。 ”李超说。

  从焚烧到利用,高温堆肥的“转化”效果显著。“从5月28日小麦开镰,到6月20日秸秆堆肥和饲草转化结束,全市地里不烧一把火、不冒一处烟。 ”刘玉建说。

  堆肥会产生污染吗? “与过去的堆肥比,新法堆肥原料是秸秆,并更新技术,加入环保的腐熟剂,不会有任何污染。 ”界首市农委主任王建功说。

  跳出农业视野,堆肥还是美化乡村环境的有效措施。 “现在农家都不沤肥了,村里今年搞堆肥,不但秸秆用起来了,多年积累的杂草也用掉了,环境好多了。 ”在田营镇姜楼村,农民曹贺明说。 “高温堆肥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使秸秆、杂草等变废为宝,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好办法。 ”王建功说。

   顺应农业农村新形势,创新机制,政府主导、大户参与、群众支持,重新激活高温堆肥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省每年堆肥约在7500万吨。 ”省土肥总站站长赵建勋介绍,但随劳动力转移,化肥普及应用,加上“三夏”季节时间紧,堆肥费工费时,秸秆堆肥便逐步消失。眼下,将过去的好做法再捡起,既面临秸秆收集难题,也需扭转农民耕作习惯。

  “不少大户、基层干部有畏难情绪。 ”刘玉建介绍,“农村劳动力少,何况堆肥还需要专业技术。 ”“秸秆扔得到处都是,怎么收集?”类似疑虑很多。对此,界首创新思路,以“政府主导、大户参与、群众支持”的整体机制,重新激活高温堆肥。

  在徐寨,陈守坤告诉记者,每个肥堆成本约在3000元至4000元,全部由财政买单。 “界首财政拿出200万元,用于堆肥的专项奖补。 ”刘玉建说,市里采购腐熟剂和生物发酵剂、尿素等免费发放。实践表明,这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资金使用向大户倾斜。 “大户不但是参与堆肥的重要主体,也是堆肥见效益的关键。 ”李超说。大户带动能力强,愿意接受新技术,以补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能事半功倍。

  在田营镇田营村,程世忠堆有5个肥堆,表面都仔细地糊上了一层泥巴。 “每车送到地头的秸秆,小车付5元,大车付10元。 ”程世忠说,他是联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可以依靠合作社发动农民。

  “施用有机肥不仅能培肥地力,而且提高农产品品质。 ”赵建勋表示,但农民长期形成用化肥的习惯,只有看到实在的好处,才能接受有机肥。大户无疑是“吃螃蟹”的合适人选。

  陈守坤说,当地的方楼村盛产优质西瓜,这个西瓜不能上化肥,现在农民都是用香饼做肥料,改用秸秆肥料更划算,已有西瓜大户来咨询购买肥堆。程世忠则准备用腐熟好的肥料,建设一个200亩的马铃薯高产示范片,向合作社成员展示有机肥的好处。

  群众支持,是高温堆肥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环。界首广泛宣传高温堆肥好处,张贴大量明白纸和技术资料,让农民理解接受高温堆肥。“政府主导建的肥堆,将在7、8月份进行拍卖。 ”王建功介绍,目的是营造气氛、促进利用,扭转农民对秸秆形成的印象和处理方式。

  政府的作用还体现在技术支撑上。在徐寨社区,记者见到农技员孙香兰。 “我主要负责这个堆场的技术服务,指导农民堆肥、日常维护。 ”孙香兰说。

  目前,界首派出18个技术工作组包联到全市18乡镇街道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团则深入乡村开展培训,把堆肥技术送到农民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手中,力争每个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都有技术明白人。

   因地制宜推广界首经验,高温堆肥遍地开花,使之成为秸秆利用好办法、农业发展绿色肥源

  “与其他途径比较,堆肥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 ”省农委主任张华建说,堆肥可就地就近处理秸秆,不需要特别设备,技术也简单易掌握。更重要的是,夏季高温堆肥不误农时,农民可以将不能及时处理的秸秆先堆在田头,等夏收夏种结束后再堆肥。

  在界首采访中,记者不时看到有农民骑着电动三轮车,后车厢里拉着秸秆。 “忙收忙种的时候,顾不上秸秆。现在闲下来,把地头的麦秸收拢起来,送到堆肥点,每车给5元钱,都乐意干。 ”村民们告诉记者。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观察,高温堆肥还是改善土壤肥力,发展循环农业的契机。 “我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处于中下等水平,耕地土壤肥力还不高,迫切需要增加有机肥,高温堆肥大有用武之地。 ”赵建勋介绍。

  6月23日,我省出台政策,要求每个县确定1至2个示范乡镇,每个乡镇确定1至2个村,抓好示范,带动全省。 6月24日,省政府在界首召开全省高温堆肥工作现场会,总结和推广界首经验。 “从界首的实践看,堆肥实现了规模化,并结合‘三线三边’整治,事半功倍。工作方法有创新,不但有完善的机制,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还推广了新技术,界首经验具备在全省推广的条件。 ”张华建说。

  “界首处于淮北平原,地势平坦,村庄相对集中,规模也大。因此,各地在推广界首经验时,堆肥集中程度可因地制宜。”赵建勋建议,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可以各自开展堆肥,一家一户根据原料场地也可以进行,“只要方便、好操作、能充分利用秸秆就可以。 ”

  大范围推广,需要各地探索完善政策激励,特别是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秸秆收集和有机肥使用问题。

  赵建勋表示,夏秋收季节,秸秆非常多,也比较好收集。 “堆肥不争农时,只要动员群众,并且因地制宜采取奖补等措施,完全可以调动农民收集秸秆的积极性。”让农民积极堆肥、用肥,各地可以将高温堆肥作为农业、环境、卫生、美好乡村等方面的工作平台,整合资金,加大补贴力度。同时相关部门要推广新技术,开发新机械,减轻高温堆肥的劳动强度,提高堆肥质量。农技人员要深入一线,加强技术服务。具备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实行以奖代补,组建专业组织,探索堆肥的市场化道路。

  “从实践看,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应作为今后堆肥的主要实施者。”王建功说。目前,我省有各类专业大户超过15000户,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6000多家,家庭农场11000多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就可以抓住推广高温堆肥的“牛鼻子”。(史力)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
淮南凤台何时“撤县设市”?安徽省民政厅回复网友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