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全面启动高校食堂面向贫困县(市、区)采购农产品工作
1月31日,省教育厅、省扶贫办在合肥联合召开高校食堂面向贫困县(市、区)采购农产品工作启动会议。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庆承松、省扶贫办副主任阳传炉分别做动员部署,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主持会议。省直有关部门、各贫困县(市、区)政府或扶贫办、教育局、农委负责同志,全省各高校分管后勤工作的领导和后勤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上,安徽理工大学、合肥学院分别交流了过去一段时间学校结合定点帮扶工作开展食堂从扶贫点采购农副产品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金寨县和寿县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本县开展“农校对接”工作的主要做法,以及开展面向高校食堂供给农产品的初步打算。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战略,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合肥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滁州学院等校在定点帮扶贫困县中,因地因校制宜,开创性地把“农校对接”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着力增强贫困农户的适血功能,把贫困户的农副产品送进高校食堂,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面向采购”探索出一条新路。2017年5月27日,省长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省教育厅、省扶贫办认真总结经验,引导全省高校与贫困县乡对接,在贫困村建立各类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强贫困户种养技术指导与培训,落实长期供应合作,有效保障高校食品供应和贫困地区持续稳定增收。为此,省教育厅、省扶贫办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征集了100余所高校、32个贫困县(市、区)、8个省直部门的意见建议,报经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支持高校食堂面向贫困县(市、区)采购农产品的意见》(简称《意见》),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引导支持高校食堂面向贫困县(市、区)采购农产品。 这既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举措,也是教育扶贫工作的新拓展。通过农校对接和规模采购,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县和贫困户快速脱贫。对于贫困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减少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中间环节,做到采购源头可追溯,为高校师生提供质优、价廉、安全的农产品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面向采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销售、物流、检测和系统管理等诸多方面。《意见》提出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面启动、稳步推进,优先采购、互惠双赢”的原则。“面向采购”的主要内容和举措: 采用供需对接、深度融合的运作模式。 各贫困县和高校分别发布农产品供给与采购信息,采取“点对点”校县对接供应、“面对面”大宗采购和“一体化”平台规模运作等多种形式。 搭建配套完善、立体联动的服务体系。 省教育、扶贫、农业等部门统筹协调县校对接,建立“面向采购”供需信息发布与管理网络平台,省及县相关部门建立服务“面向采购”工作的农产品检测体系和运输网络,贫困县依托龙头企业或种植养殖基地等成立县域统一的定向供应主体,高校建立所属食堂联采主体。 提供兼顾各方、切实有力的政策支持。 教育部门指导高校深化后勤改革,落实高校食堂相关优惠政策。商务和交通运输部门为“面向采购”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障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农业部门加大对贫困县的农业生产指导,确保农产品质量。各贫困县政府制定农产品生产供应考核办法,确保“面向采购”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统筹安排好资金,优先支持“面向采购”农产品的生产、初加工等工作。
“面向采购”的目标任务是,2017年12月底前,全省高校与贫困县完成对接,各高校“面向采购”工作开始实施,新学期有一定品种、数量的贫困县农产品进入高校食堂。2018年底前,在各贫困县可供农产品满足高校食堂需求的前提下,高校食堂“面向采购”量要达到一定规模,校县建立起良好的对接机制和相对稳定的采购渠道。2020年底前,各高校“面向采购”成为食堂采购初级农产品的主渠道,实现常态化、模式化、长效化;“订单式农业”呈现一定规模,贫困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面向采购”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效渠道。
安徽既是高等教育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现有普通高校119所(含独立学院),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约114.5万人,研究生5.2万人。有32个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大多处于沿淮和大别山区,农副产品种类多,产量大,能基本满足高校食堂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供给。但贫困农户的种植、养殖仍处于传统的生产模式,效率低、销售难,实施“面向采购” 实现从贫困农户的“田间地头”到“学生餐桌”的高效对接,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据悉,由省级政府部署实施的“面向采购”在全国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