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风帆立潮头 又踏层峰辟新天
环巢湖周边的农业结构调整,不仅关系到巢湖水环境的向好,也关乎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棋局。
2012年,合肥秉持“生态为本、效益为先”原则,全面启动环巢湖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带动环巢湖流域农业农村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把农业结构调整贯穿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始终,是合肥治水进程中的一项“永不落幕的工程”。
环巢湖农村呈现生态大美景象
定政策、兴举措、快发展,市县联动、部门联合聚力推进,合肥探索了一条大湖流域现代生态农业与湖城共生、生态共兴、美村共建的发展之路,书写了一幅“稻海麦浪、碧波鱼跃、水清岸绿、蔬果飘香、村映湖山”的江淮鱼米之乡新画卷。
“蝶变”跃然眼前。
调结构、优粮油、控畜禽、兴蔬果、提农旅、修生态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有力牵动环湖流域由传统种养业加速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发展。
这是一系列彰显生态农业蓬勃兴起的数据:2年来,环湖的包河区大圩镇等乡镇整体退出传统种植农业,环湖周边累计退出传统种植面积30.4万亩,新增蔬菜瓜果面积10.8万亩、苗木花卉面积2.6万亩、生态林面积17万亩,水生蔬菜面积由15.9万亩发展到20万亩;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102个,“三品”数326个,分别占全市的34.1%和48.5%。
“环湖休闲观光农业带雏形显现,农业、湖渔、山泉、农家等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家小憩等特色农旅的农家乐点线相连,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生态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有力推动了环湖区域农业经营主体由农户分散经营向各类市场化新型主体转化和集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经营机制创新走在全市前列。
这是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突破:全市首家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在庐江县率先成立,环湖区域内的家庭农场已突破800个,占全市的60%以上;巢湖市在全市率先实施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并成为国家农业部试点项目,首批培育职业农民216名。
“较2010年,2013年仅庐江和巢湖两地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由81个增加到152个,增长87.6%;农民合作社由215个增加到600个,增长179%。”市农委该负责人介绍。
巢湖问题,主要是氮磷超标,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又是氮磷使用的“主阵地”。如果说要在环巢湖周边建一个生态屏障,农业无疑非常关键。
两年来,环巢湖区域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0万亩次、农作物统防统治108万亩、年均秸秆机械化还田200万亩,新建畜禽和户用沼气3100余个,池容达3.5万立方米,净化畜禽养殖和生活废弃物排放量达21.2万吨,产生沼气清洁能源242.6万立方米。
据抽样调查,环巢湖重点乡镇每亩施肥中氮磷钾的比例从原来的31∶10∶11降至2013年的28∶8.5∶14;其中氮磷比例呈下降趋势,亩均减少不合理施肥2.5公斤以上,化肥利用效率提高了10%以上,削减氮磷排放8%以上,仅20万亩水生蔬菜可年减少氮磷排放2200多吨。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控制巢湖面源污染,还为从根本上改变环巢湖周边农村环境创造了条件。去年,全市在环巢湖区域投入美好乡村建设各类资金3.6亿元,环巢湖区域18个村列入省级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建设范围,惠及6.3万人,涌现出了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环巢湖旅游大道观光带、庐巢公路示范带、环巢湖南岸沿线精品示范带、环巢湖北岸沿线精品示范带等四个美好乡村建设示范带建设引领全市,环湖区域内农村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环卫保洁、文教卫体等设施建设全面加强。
乘着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东风,环湖周边农村正发生数千年未有的巨变。
绿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凸显生态效益
发展净水渔业,是加快环巢湖绿色发展的一项举措。仅今年以来,全市就投入资金400万元,增殖放流苗种2.25亿尾(卵),其中1500万尾为净化水质的鲢、鳙鱼苗。据测算,鲢、鳙鱼在巢湖里体重每增长1公斤就可以吃掉40至50公斤蓝藻,成鱼捕捞上市后,将从巢湖水体中转移纯氮磷1000余吨,还可以为渔民增收6000万元。
为从根本上优化巢湖水环境,合肥新理念、新举措层出不穷,增殖放流鱼苗只是其中之一。
“现在种莲藕,年收入比种水稻增长了3倍还多。”庐江县白山镇一位莲藕种植大户介绍,他在该镇承包了近2000亩地,现在,莲藕远销北京、上海等地,经济效益明显。
同样的土地,当年种水稻时污染物通过附近的白石天河排入巢湖;如今,藕田像一个“净化器”,白石天河里的水流进藕田,到莲藕采摘季节,经过水生植物净化的水再被提灌到白石天河流入巢湖,藕田的生态效益凸显。
按照“主攻蔬菜园艺,规范畜禽养殖,发展渔业经济,建设生态湿地,打造景观长廊”的总体思路,联动实施环湖、湖城、环新桥机场和沿岭、沿山、沿路“三环三沿”六大区域生态农业整体布局,合肥不断深化环巢湖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沿湖水生蔬菜、沿山茶竹林木、优质粮油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加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打造大湖流域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新样板
高扬风帆立潮头,又踏层峰辟新天。
“推进环湖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我们将以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全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生态屏障基础和农村发展基础。”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后,合肥将更加注重生态农村这一特色,使“一湖清水”更清更美;更加注重农业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着力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大湖流域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新样板;更加注重“抓项目”、“促发展”与“转方式”的有机结合,以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动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改革这一动力,勇于在促进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更加注重文化这一灵魂,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民生这一根本,将环湖生态农业带建设成果惠及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生活品质提高;坚持和完善既有的发展规划、发展措施、探索创新不动摇,奋力进取不松懈,真抓实干不懈怠,努力实现把环湖生态农业带和农村建设成为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先行区和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