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连续"微刺激" 会否升级看二季度数据
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多个场合重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协同配合,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观点,让很多人对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全面转向放松充满了期待。
为对冲经济下行,高层连续打出“微刺激”的组合拳。如加快长江经济带的交通体系建设,三次调高速铁路投资,向民间资本开放80个重大领域,扩大服务行业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下调县域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启动地方政府发债试点等,而且初见成效。据野村证券与东方汇理的研究报告,既出的“微刺激”可分别使中国今年GDP增长0.8和1.0个百分点。
接下来高层还会继续观察“微刺激”所能发挥出的持续功效,并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作用的力度。按照以往惯例,第二季度经济数据会对政策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在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后,决策层将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经济学家普遍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还将徘徊在7.4%的上下,如果真是这样,“微刺激”升级的幅度料定不会太大。
但是,未来经济下行的压力的确不可忽视。受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冲击,那些资产负债率上升并维持高位,同时销售利润率下降的传统高耗能和重化行业会出现破产倒闭风潮,制造业在“去产能”中面临着继续萎缩的痛苦。地方政府负债在2014-2015年进入集中偿还期,“去杠杆”过程中“土地财政”功能的衰退会压制地方GDP的扩张。不仅如此,最大的危机还在于,国内房地产行业可能酿造出“去泡沫”风险,并将风险传导至银行金融系统。
同以上“三大危机”相比,为高层最为关注的应当还是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改善状况。与汇丰5月中国制造业PMI初值依然徘徊在荣枯线以下一样,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同月小型企业PMI为48.8%,而且连续5月游离于临界点之下。重要的是,高层调研发现,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愈演愈烈。如此这般,不排除中央政府未来有目的地踩“微刺激”油门。
从目前来看,“去产能化”的政策用药不会太猛,淘汰落后产能只会渐次而行,化解产能过剩而出现的危机短期可控。由于推出了“借新还旧”以及允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等应急政策,地方政府“去杠杆化”的风险也在短期内得以屏蔽。另外,目前房价回落是持续多年价格上涨后的一次理性调整,即便未来下降10%,也还在决策层所能容忍的范围内。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长换挡、结构调整与前期政策的消化时期,而且“三期”叠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比较长,期待经济增长明显回升已不现实,期间只要守住了7.5%增长“底线”,经济与社会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依此观之,“预调微调”并不意味着宏观政策的转舵,更不代表着相当力度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未来决策层会在秉持着“底线思维”的基础上灵活调适中性偏松的政策风向。
反映到货币政策层面,基于“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定向宽松将成为央行实际操作的最主要基调。为央行不会“一刀切”地动用数量和价格工具,而会在频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的同时,启用差别化的降息或降准机制,其“定向降息”和“定向降准”将主要瞄准中小微企业和中西部地区实体经济以及“三农”领域。值得关注的是,日前央行已向国家开发银行定向发放了3000亿元再贷款以用于棚户改造,这种新型的政策工具日后将会更多地派上用场。再贷款既可增加基础货币供应,又可限定贷款对象及资金用途,进而优化信贷结构,与“定向降息”和“定向降准”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央行可能会定向放松存贷比限制,这不仅可以增强对特定领域的信贷支持,而且符合利率市场化的战略安排。
货币政策定向宽松的同时,财政政策也会积极跟进。一方面,财政资金向农业、民生、环保与科技等领域倾斜投放程度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打造的专项债券不久将会面世。与此同时,围绕盘活存量和减轻企业负担的财政政策改革将如火如荼。除了已经启动的地方政府发债试点之外,本着正税清费的原则,凡属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收费项目将被取消,小微企业所承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将长期豁免,许多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基金项目将依法并入相应税种,同时建立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让企业明明白白缴费,心安理得经营。
(责编:张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