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强市纪实

28.04.2017  22:16

   中安在线讯 据皖江在线报道,“望远者必先登高,行远者必以正道”。自启动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以来,马鞍山市以增强生态竞争力为核心,以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为主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项项崭新的绿色发展思路和举措,正落地生根,化为振奋人心的生动实践。在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融合共赢的道路上,这座钢铁之城且行且探索,正逐步展现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生态之城的魅力新姿。

   浓墨重彩绘就生态蓝图

  时下,走在马鞍山的街头,越来越多的人见面寒暄,从“天气不错”变为“空气不错”,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2016年,马鞍山收获了273个“蓝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4.6%。半城山水半城诗的马鞍山,宛如长江这条玉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正闪耀着生态文明的独特魅力。

  多年来,马鞍山市在快速发展中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思路,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协调,注重以生态建设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早在2014年初,马鞍山就提出了创建生态市的奋斗目标,出台并实施《马鞍山生态市创建行动计划》。2016年9月马鞍山市第九次党代会更是把“生态强市”作为兴市之路、强市之本。

  在组织架构上,马鞍山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以及三个专项组,协调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各县区、开发园区、新区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责任无盲区、管理无漏洞、创建无死角”的全民创建格局。

  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马鞍山还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各类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民间投资进入生态市建设领域,鼓励绿色债券等金融创新,落实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绿色信贷优惠政策;同时,加大公共财政对生态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将生态市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不低于3.5%。

  学做互进,方能知行互促。作为全国知名的钢铁城市、中部地区第一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马鞍山也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论证的城市。为了使生态强市理念落地生根,2016年初,马鞍山市印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当年共筛选出60个牵动性强的“调转促”重点项目,其中重点工业项目20个,重点生态建设、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各10个,总投资1300.05亿元;并初步建立起重大项目“三分三定”谋划机制,即分领域、分部门、分层级,定项目、定任务、定载体,着力形成多梯次的项目谋划储备。2016年上半年,这60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3.34亿元,占年计划的50.2%。

  2016年,马鞍山积极推进十大生态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5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当涂县湖阳镇等4个镇、含山县仙踪镇六衖村等9个村经省环保厅审定,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和省级生态村。

   尽全力呵护碧水蓝天

  在皖能马鞍山发电有限公司,2016年11月底刚刚完成节能减排改造的1号机组正在并网发电中。该公司两台机组全面完成了改造工作,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800吨、二氧化碳排放5万吨,发电环保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公司因此每年可获得近6000万元的环保电价补贴。“我们改造以后氮氧化物的监测指标是17.7毫克每立方,二氧化硫是5.1毫克每立方,烟尘排放是1.1毫克每立方,远远优于国家节能减排的50、35和10的指标。”谈到改造后的节能效果,皖能马鞍山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力伟非常兴奋。

  皖能马鞍山发电有限公司有两台超临界机组,为了实现节能减排、提质提效,他们在全省率先实施了节能减排一体化工程建设,系统、综合地降低整台机组的污染物排放水平。皖能公司的改造标准大大优于国标,达到同期安徽省同类型机组最低排放水平,也树立了行业的新标杆。皖能马鞍山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力伟表示,这两台机组的改造成功,在全国下一步要实施的节能减排行动计划方面不但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而且还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皖能马鞍山发电有限公司的煤电节能减排一体化改造,只是马鞍山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的一个缩影。据马鞍山市大气办提供的数据,该市2016年列入省政府目标考核的527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完成率达100%。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如何把握时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唯有坚持绿色优先,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真正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的统一起来。

  在生态文明创建中,马鞍山市坚持重点项目带动战略。2014年度生态市创建十大工程完成投资46.68亿元,占全年计划87.2%;新开工项目25个,开工率达86.2%。2015年十大生态项目完成投资31.2亿元,占全年计划的82.5%。

  为严把项目准入关,马鞍山市发改委强化节能评估与审查,对新上高耗能项目加强源头控制与事中事后监管,2016年共审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25个、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表5个,完成全市31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主体单位2011年至2015年的报告与核查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碳排放管控工作基础能力建设,“十二五”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位次全省领先。

   重实效打造宜居家园

  在和县石杨镇马鞍山市顺天水稻种植家庭农场,3000多亩耕地里,有稻鸭共育、稻鱼共生、有机水稻种植等多种生态循环模式共存。为减少使用农药,农田里安装了数十个诱虫板和20多台太阳能诱虫灯,在减少污染的同时,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农场负责人周爱峰看着眼前一亩亩生态稻,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老周说,虽然目前3000亩耕地并没有全部种上有机水稻,但现有的500亩却给他带来了大收益,一亩有机田的效益要比普通的高5到7倍,净收益能够达到1500到2000元。

  据了解,目前马鞍山市共有12个省级水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推广稻鸭共生、稻虾鳖共生等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面积约2万亩,为粮食提质、降本增效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在农村种养业污染防治实现绿色发展的同时,马鞍山还积极做好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走进当涂县江心乡,这个曾经因为生活垃圾大量进入沟渠、河道,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乡镇,自去年5月投入200多万元资金进行专项整治以来,清理河道内生活垃圾、漂浮物等200多吨,清除河道两岸乱堆乱放、乱披乱挂300多处。江心乡党委书记孙六五向记者展示了乡里的新计划,他们将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长效保洁,同时对岸堤进行生态护坡,打造江心景观河,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发展理念的落地,必须在深刻把握其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转化为切合地方实际的思路和举措。作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马鞍山已经把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深融入了城市基因。一方面,把造化给予的珍贵馈赠尽力保护好,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然生态;另一方面,把“山、水、土、气”的独特禀赋利用好,不断放大生态优势。2015年底,马鞍山市和县香泉镇、当涂县石桥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结束了马鞍山没有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历史。目前,马鞍山因地制宜地新建了一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当涂县桃花坞和含山县三口塘的多家“农家乐”的餐厨废水得到高效治理,结束了马鞍山乡村旅游景点餐厨废水没有治理设施的历史。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户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基本建立。如今,走进马鞍山的乡村,曾经遍布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不见了踪影,农村当家塘的水又清澈到可以淘米洗菜了。这些都是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给老百姓带来的看得见的好处。

  理念的每一次深刻变革,总会带来实践的脱胎换骨。2016年,马鞍山淘汰黄标车3797辆,老旧车2413辆,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PM10年平均浓度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近10%,降幅居全省前列,好于80微克/立方米的省2016年控制目标水平。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也得到长足发展,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景点集中涌现,“乡村变景点、产品变礼品、农民变股东”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态农业企业的效益明显上升,全市生态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经济社会效应初步显现。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行之愈笃,知之益明,跨江发展的“钢城”马鞍山,已经找准了从“黑金”到“绿金”的转型发展新路径。如今的诗城大地,人们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公园棋布、绿带纵横,漫步其中,让人心旷神怡。在生态强市这条道路上,马鞍山将越走越实,越走越远。

原标题:唱响生态“交响曲” 钢铁诗城渐展新姿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葛新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