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围绕“六个标准化”目标全力推进

19.08.2015  12:28

马鞍山市在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初步建立符合该市实际、满足群众需求的一整套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的标准化、设施建设的标准化、服务管理的标准化、考核评估的标准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到2017年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管理、从计划性服务向预约式服务、从督导型评价向反馈型评价的“三个转变”,使马鞍山市成为全省领先、中部示范、全国一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名城。

一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标准化。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结合马鞍山实际,研究制订《马鞍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17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娱乐健身等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供给的标准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和提高具体指标。

二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按照“全域马鞍山”的理念,根据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形成比较完备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构筑主城区10分钟、县级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和城乡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网络服务平台。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的实施意见》,重点推动县区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整合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三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标准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研究制订《马鞍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标准体系》。全市各级各类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体育馆、青少年宫、剧院(剧场)、广播电视台(站)、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均要建立管理服务标准,明确服务流程,规范投诉处理机制,实现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

四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估标准化。以效能为导向,研究制订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作为考核评价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重点评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服务供给、资金投入等工作完成情况。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收入分配与负责人奖惩的重要依据。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实施监督和评估。研究制订公众满意度指标,建立健全社会第三方独立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的评价工作机制和群众反馈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标尺。

五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标准化。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总量充足、结构合理、渠道多元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测算并落实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必需的资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六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标准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编制配备一到两名人员,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同时,设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岗位。各行政村(社区)配备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加大对民营文艺院团的扶持力度,在全市重点打造100支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培育孵化10个文化非盈利组织。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确保全市文化志愿者达到人口总基数的0.5%。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文化志愿者协会作用,健全文化志愿者招募、注册、管理和服务机制,更好地发挥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着力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启动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培训工程,分期分批对基层公共文化队伍进行系统化轮训。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