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编辑马丽春聊《画画这事儿》:画画给我打开一扇窗
马丽春
马丽春新作
本报资深编辑、知名媒体人马丽春新书《画画这事儿》日前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写了很多艺坛名家轶事,也写了很多作者自己的书画体验。这本书做得非常典雅,一出版便广受欢迎,每天在微博微信中要书的便有很多。这本书的创意恰恰出自作者本人。从文字到插图到编排,作者本人都贡献了很多独到的创意。
这次出版的合肥姐妹丛书中,有几本书就用了马丽春的书画作品和设计创意。她说出书的人很多,但从文字到插图到编排,都有自己创意的却不太多。她说这本新书的意义可能恰恰就在于此。马丽春说,如果不学画画,她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从医生,到二十年前变身为报人,再到现在的“书画修行者”,马丽春可谓“跨界达人”。也正如她在新书《跨界》一文中所说的,学书画只是还想“再探一探自己的潜能”。“我学画画,不为功利,纯属爱好,是它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发现自己身上还有这样一种潜能,有了完全不同的眼光,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乐趣。”
微博晒画作受热捧
走进马丽春家的书房,藏书和字画都很丰富,桌上堆着一堆堆待寄的书,很多读者都纷纷讨要她的毛笔签名,于是书出版后的每天早上,马丽春练完字后便用毛笔给读者签名,有时一签就是几个小时。
桌上堆着厚厚一叠快递单,那都是寄书的回单。变身“书画修行者”后,马丽春变得非常勤奋,早起写字是她每天雷打不动的早课。她说写字让她很过瘾,很沉迷,很快乐。新书出来后,讨书的很多。有画友,也有微博客,更有很多文学同道。采访那天恰有讨书客上门。她的画室兼书房里贴着几张刚出炉的字和画,有的字是专为讨书者而写。她常在寄书时随手附上一张字。收到书的人便在微博微信上晒出来,变成一道道小小的风景,很迷人。
微博上有很多她的粉丝,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海外读者。如果几天不晒作品,这些微友便会提醒她要晒作品了。她说她的学画过程是在微博上现场播报的,很多读者都知道她的学画过程和学画故事。甚至有微友收集有她的每一幅作品。有一次晒出来,让她大吃一惊。
自从她学画后,受她的影响,有很多和她平时互动频繁的微友也拿起笔写起了字、学起了画。“这种影响非常有意思,也非常美好,因为微博就是互动的最好平台。”她寄的书也都是应微友要求。微友有时也把画作寄给她欣赏。马丽春说自从爱上写字画画后,又有了微博微信这个平台,写字画画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可以互相推荐书本,那种影响会让你的心情变得非常美好。
马丽春每天都要早起练笔。“每天早上喝着咖啡点着香听着音乐写着字,很文艺吧。”写字画画让她越来越沉迷,她说比做什么都快乐。
下笔往往收到惊喜
谈起画画,马丽春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她笑称自己是“自学派”。著名美学者郭因先生这样称赞马丽春的画,“颇能为山川树石传神,且落笔不俗,画幅中隐隐有清气雅韵文魄书魂。”
而在马丽春的眼中,画画最有魅力的地方,是你一笔下去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你永远不知道你的画最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未知,神奇,太挑战人的神经。哪怕是失败的画面,也会吸引你去总结经验,所以得不断学习。
这一时期,也是马丽春人生中最勤奋最充实的阶段。“永远挑战神经,刺激你不断挑战,不断实验,不断去研究它,可能一个灵光,就把之前的瓶颈打破了,然后无意中笔下生辉。而且隔段时间便会跃上一个小小的台阶,这种进步带来的喜悦是做别的比不上的。”
和新安副刊一起成长
马丽春学过八年医,当过几年医生,但她一直喜欢写文章。来到新安做报人后,从编辑记者做到部门主任,马丽春说“我喜欢采访人写人,也喜欢跟读者打交道,现在活跃在安徽文坛上的很多作家,可以说是跟着新安副刊一起成长的。”
而她自己,恰恰也是和新安副刊一起成长起来的。她在涉足过所有文体写作后,由于接触过大量书画家,也写过很多书画家,她变身为书画修行者便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当时有画家对我说,你如果学画,肯定能学会。”这话深深刺激了她,她没想到她还能画画,结果一学画她便被深深迷住了,现在她已是省美协会员,书画作品已参加过几次画展。
“我画画,不会拘泥于传统程式,书看得既多且杂,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拿来主义,法无定法,传统的也看,西方的也看,不希望给自己设置很多条条框框。”马丽春说,书画就是一个人的修行,会给你很多感受。你可以耐受更多的孤独而不觉其苦,只觉其乐。所以写字画画让人变得很安静。
她说很多作家诗人都在画画,她提到了安徽老诗人严阵在画油画,安徽作家潘军、诗人杨健都在画画,美学家郭因老也在画画,老作家温跃渊则坚持画了55年,而著名画家黄永玉则在写小说,他的长篇一直在《收获》上连载。陕西作家画画写字的更多。写字画画是文人写作之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而画家去写文章的也有很多,油画家陈丹青变成作家思想者,吴冠中在画画之余则一直坚持写作。马丽春认为,文章和字画完全相通,而且也可以互相促进,彼此提升。对一个人来说,让自己多几项才艺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在《画画这事儿》中马丽春写了很多画坛趣事,也写了很多个人对画坛的思考和观察,这书因此显得有那么一点与众不同。
本报记者 李燕然
0编辑:方昌林
资讯标签: 资深编辑马丽春 马丽春新书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