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民营银行论坛在京举行
6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时报社主办,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的2014首届中国民营银行论坛在北京京西宾馆成功举行。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宣昌能、泛亚金融合作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光溪、金融时报社社长邢早忠等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白钦先、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连平、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辽宁大学法律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杨松、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张俊喜、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黄锦辉等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围绕试办民营银行的热点话题先后发表了精彩演讲。来自天津、云南、广西、四川、新疆、贵州、山西、陕西、黑龙江、吉林等省、市金融办负责人,以及各地优秀民营企业代表100多人出席了论坛。
论坛紧密围绕“市场决定与试办民营银行”及“探索设立中国特色的民营银行”等主题,就民营银行的创新与监管、存款保险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等话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和对话。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远年、金融时报社副总编辑赵学锋主持了此次论坛。
与会专家认为,允许设立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业对内开放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激发民间资本金融创新潜力,激活金融市场活力。当前民营银行的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
马德伦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中国民营银行市场广阔、前景可期。但从现实出发,处于起步阶段的民营银行,还有漫长而艰巨的道路要走。”他表示,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发展环境、面对的挑战以及如何避免同质化现象等都是目前亟需思考和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监管当局及专家学者共同深入探讨。他强调,“民营银行的资本是民营的,但是银行是服务于公众的。”
李子彬在演讲中表示,民营银行亟需体制和机制上的转变。他说,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体制机制跟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之间,仍存在很多矛盾和冲突。希望民营银行的诞生能够对现有的商业银行的体制形成更大的改善,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银行体系;创新金融产品、研发新的风险防范技术,能够更多地服务于中小企业,更多服务于实体经济。
杨再平在论坛上提出,民营银行的改革重点在于摆脱旧制度的路径依赖,不仅是增量部分,而且要促使存量部分摆脱路径依赖。他强调,我国并不是没有民营银行,而是没有真正实现民有民治的民营银行。经营不具有自主决策权力,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这是民营银行问题的关键。对此,他提出了摆脱制度路径依赖问题的四点建议:“首先要真正做到民有民治,遵循银行业的公司治理;要实现民有民营,按照商业原则,实现自主决策;同时,要按照审慎原则,自担风险;此外,要做到优胜劣汰,要有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一些体制配套。”
宣昌能在演讲中表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发展民营银行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积极稳妥发展民营银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的退出机制,才能为民营银行的常规和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他强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于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系,形成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体制机制,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完善我国金融安全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融服务的阳光一定要普照田间地头,金融改革的雨露一定要挥洒城乡。金融业是竞争性的行业,不是排他性的行业,一定要设立跟中小微等草根企业门当户对的小微金融组织。”刘光溪提出,金融改革首先需要转变对民间社会资本的态度,金融改革需要小型化、民营化、普惠化和草根化,这种改革产生的巨大力量,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邢早忠在论坛开幕式致辞时表示,探索和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银行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巨大系统工程。举办此次论坛,目的在于为中国民营银行的成长和发展搭建一个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平台,共同为推动试办民营银行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营银行贡献力量。
(责编:张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