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首创县域“医共体”模式 缓解基层看病难

30.11.2016  03:33

  在新一轮医改中,我省首创县域“医共体”模式,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运行机制,打造新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力争“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医保杠杆“撬出”留住患者源动力

  47岁的天长市仁和镇村民阮仁银长年在南京打工,今年8月突发脑出血,在南京两次住院共花了近17万元,康复效果也不太好。爱人坚持把他带回天长老家。 “离家近照顾方便,医药费也便宜不少,更重要的是,这里医生技术好、态度好,不比大医院差! ”11月9日,记者在天长市中医院病房见到阮仁银时,他已能独自站立,住院40天的自付费用仅3000元。

  去年起,我省首批15个县启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牵手”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组建医共体,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今年起,试点县增至40个。“组建医共体,关键在于改革支付方式。通过改革,各成员之间有了利益关系,从而真正建立起长期的合作。 ”省卫计委基层卫生处负责人夏北海表示。改革中,每年年初医保资金预留10%风险金后,实行按人头预算包干,超支原则不补,结余全部留用。 “在这种资金管理模式下,医院从医保资金获得的补偿费用由原来的‘医院收入’变成‘医院成本’,只有实现县外病人回流县内、县级医院的小病和常见病向乡镇卫生院转移,新农合按人头预算给医共体的资金才会产生结余,回流、下转病人越多,资金结余也就越多。这大大激发了县级医院将病人留在县域内的内生动力,从‘要我留下病人’转变为‘我想留下病人’,为推行分级诊疗打下良好基础。”天长市卫计委主任杨辅仁说。作为全国四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之一,天长市县域就诊率高达92.2%。 “起初,不少试点县仍持观望态度,年底考核后,足有一半试点县没有医保结余收入。眼睁睁看着其他做得好的试点县结余收入最高达4000万元,这才明白改革是实打实的。如今,改革推进非常顺利,成效已开始显现。”夏北海说。今年上半年,40个试点县住院总费用减少6.38亿元,次均住院费用减少221元,新农合资金支出减少4.02亿元;试点县县外住院病人同比下降,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同比增长。

  “”字做实谋求医患利益共享

  综合医改中,分级诊疗制度是“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就必须推动‘首诊在基层、双向转诊’,但百姓看病是自由的,不能强制转诊,若仅靠提高基层医保报销比例难以有效引导,必须加快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引导建立柔性双向转诊制度。 ”夏北海认为,医改的核心是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因此分级诊疗也应从这一核心出发,让乡镇卫生院有实力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让患者自愿在基层看病。

  我省首创的县域医共体与其他省市的类似举措有着本质区别,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共同”二字,即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是利益的共同体、责任的共同体和发展的共同体。以胆结石这一常见病为例,普通胆结石手术,在县级医院约需5000元,在乡镇卫生院只要2000元。这意味着把一位胆结石患者留在基层能为医共体省下3000元,而在各项成本都很高的县级医院做这台手术,占用大量资源不说,除去成本后医院实际收入还不到3000元。 “把常见病患者留在基层,符合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利益,更能减轻患者奔波求医之苦和医疗费用负担。 ”夏北海说。

  在天长市,为让基层能留住更多患者,3家医共体牵头医院对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可谓不遗余力。为实现精准帮扶,天长市人民医院组织骨干医师与帮扶单位医务人员建立师徒关系,实行人对人、科对科的“1+1+1”结对帮扶计划,全院中级以上职称医生分别与乡镇卫生院医师、村医建立师带徒关系,手把手、“一对一”专门帮带。同时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在成员单位间搭建广域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建起与合肥、南京多家大医院的远程会诊平台,实现三方视频交流,乡镇卫生院医生可直接向大医院专家在线请教。“在医共体机制下,帮扶基层就是帮助自己。 ”天长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浩说。 基层患者多了,有效节省了医保基金。 “节省下来的部分,在医共体内由县、乡、村按照6:3:1的比例共享。如此一来,县乡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不仅使医共体的利益最大化,也最符合老百姓的利益。 ”夏北海说。

  机制创新激发医务人员新活力

  赵士禄是天长市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曾因待遇问题辞职进修。 “当时就是想读完博士后另谋高就。”赵士禄说,“老东家”加入医共体后的喜人变化,吸引他毕业后选择再回到家乡,“科学的运行机制下,全院上下充满生机活力,医护人员收入翻倍,医院更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今,每周赵士禄都要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教学、查房、疑难病例会诊、复杂手术指导等,人虽忙了很多,心中却感到无比充实。

  改革中,各试点县“实打实”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领头的医管会统一行使政府办医职能,实行医管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人事分配、副职推荐等6项权力全部下放到医院,以高效的政事分开机制提升医院管理效率,以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为医务人员增添动力。“改革前,院长啥事都能管,看起来很有权,其实常常会为了一件小事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跑断了腿。现在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凡是定下来的事,各部门迅速跟进,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天长市人民医院院长许长松坦言。

  人才匮乏一直是县域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各试点县通过制度设计,避免了县级公立医院对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和患者的“虹吸”,而是形成“区域卫生”的整体思路,初步显现出“上下互促共荣”的结果。各县级公立医院将自己的骨干力量下沉到基层,同时着力帮扶乡镇卫生院医生、村医提升业务能力。 “但现阶段,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才奇缺,帮扶任务艰巨。 ”许长松坦言。在汊涧镇中心卫生院,自基层医改以来,全院只新招了两名护士。 “医生平均年龄超40岁,人才断档风险很大,临床医技人员奇缺。”院长孙友好不无忧虑。在天长市,21家医共体成员单位缺编46人,比如仁和镇中心卫生院设住院床位45张,但仅有4名医生和8名护士,难以保证正常医疗安全。“还有几家卫生院人太少,连住院病房都没有,无力承担分级诊疗中应有的‘网底’责任。针对基层人员老化、知识结构层次偏低的现状,县级医院提供长期培训计划和进修机会,但由于人员太缺,集中培训学习无法进行,导致短期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难以快速提升。 ”杨辅仁说。 对于改革,孙友好和他的同行们满怀期待:“希望以后能出台更多针对最基层的好政策,为我们招纳急需的医技人才。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王慧慧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
安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文化旅游工作
(本报驻安徽记者  郜  磊)日前,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