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发布汛后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报告 食物中毒风险高
记者近日从芜湖市疾控中心急传科获悉,针对汛期后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市卫计委、市疾控中心、市地病站组成风险评估小组,根据江城一线防汛和后方安置点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评估,发现高风险问题2个,中等风险问题5个,低风险问题1个。
吃喝隐患不可小觑
据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科负责人介绍,此次风险评估综合参考了各个汛区的实际情况。例如,南陵和无为两个县汛情最重,但是具体情况又有不同。“南陵安置点少,群众集中于条件较好的学校,一方面便于管理,但是人群聚集度高也增加了疫情和疾病的风险。无为县受灾乡镇多,安置点比较分散,管理压力也大。同时有部分自来水厂中断过供水。”此外,有些地区如镜湖区,虽没有直接遭遇水患,但是也有群众转移点,也需要加强卫生监测。
记者从报告中看到,首要的高风险问题是“食物中毒”。大水过后,气温进一步上升,高温 天气 有利于食品中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且近期雨水多,储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霉变和腐败。在安置点,集中供餐(盒饭)的管理和登记缺失(剩余盒饭无冷藏,隔餐食用等),使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可能增大。同时汛期有企业受到洪水的浸泡,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农药、金属等外泄污染食品,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潜伏期更短,危害也很高。
另外一个高风险问题是“饮水安全事故”。 生活 垃圾、人畜粪便、动物尸体等引起饮用水水源污染,对取水点的水质影响较大;分散供水未经过混凝沉淀、消毒等措施就直接饮用;水质未经煮沸就直接使用等,都是风险因素。还有个别乡镇的供水系统有损毁,导致局部地区的饮用水卫生短期内得不到保障。
病媒更易“趁虚而入”
与此同时,中等风险的问题也不能忽略,特别是霍乱、痢疾、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甲肝、戊肝等肠道传染病。安置点居民居住相对集中,人与人接触的机会增加;汛后自然环境被破坏、正常生活被打乱,群众身体抵抗力下降;病原体污染水源、厕所等外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牲畜死亡,蚊蝇孳生,这些都给传染病的发生带来了机会。
此外,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就是“红眼病”,也需要小心。它属于夏秋季节流行病,自然病程短。安置点人口稠密,个人卫生情况差异较大,不排除存在共用毛巾、脸盆等情况。公用设施如自来水龙头、门把手等也会造成该病的传播流行。
还有“高温中暑”。未来15天气温均在28℃以上。救援和重建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在室外从事一定时间的活动,伴随着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等多种因素,如果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身体会失去大量的水分和盐分,容易中暑。另外,救援时人们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皮肤擦伤,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造成感染,引发皮肤病。此外,还有“流行性出血热”等低风险问题。
保供应同时加强监测
对于以上这些风险问题,市疾控中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一是保障转移群众的水和食品的安全供应。各级政府应对集中供水设施遭到毁坏的乡镇,及时运送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督促相关部门维修设备,尽快恢复自来水的正常供应;环保部门加强水源水水质的监测管理和保护,疾控部门对出厂水、末梢水、分散式供水的水质保持监测;及时下发消毒片,并指导居民正确消毒。哨点医院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万一发生食物中毒,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二是加强疾病监测,尽早发现苗头。各级卫生部门在做好安置点医疗服务的同时,加强对报告中各类疾病的监测,早期介入调查处置,保障人民健康。增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随意采食蘑菇、野菜等。
加强个人防护和医疗救治。针对户外作业人群,为预防高温中暑应配备防暑降温的饮料,通常每人每天须有3-5L含盐饮料;并配有急救药品,如人丹等。下水人员须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高筒胶鞋、带胶手套,穿防护衣裤等。
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和环境卫生处理。汛区及时清除和处理垃圾、粪便,做好牲畜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对住房、公共场所和安置点及时消毒、杀虫和灭鼠等。
“虽然今年汛区的基础卫生条件相较1998年有极大改善,但仍然不能忽视各种风险,要做好个人卫生,预防疾病。”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科负责人特别强调说,很多老年人平时比较节省,吃剩的盒饭舍不得扔,还要留到下一餐吃。但是安置点没有冷藏装置,隔顿的饭菜很容易变质,绝对不能再吃。同时,请社会捐助者也不要去送非定型的包装食品,如肉包子、锅贴饺子、豆浆、散装鲜奶等。
“请安置点居民尽量保证睡眠,提高抵抗力。”该负责人还建议说,平时不共用脸盆和毛巾,以防患上红眼病。注意物理防蚊,有蚊帐的尽量用蚊帐,没有条件的也可以涂抹一些防蚊水。记者 程茜 实习生 闻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