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中央部门单位201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答记者问

29.06.2015  13:39

2015年6月28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报告中专门列明了中央部门单位201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围绕此次审计相关情况,记者采访了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

一、2014年度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答: 2015年,我署组织对44个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草案)进行了审计,并延伸审计所属单位303个,审计预算支出2213.49亿元,占这些部门年度预算总额的41%。在审计中,重点关注了部门预算执行的合法合规性、“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使用、政府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等情况,力求通过揭示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建议,推动部门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二、对中央部门预算编报和执行情况,能不能作一个总体判断?

答: 从审计结果看,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出台后,相关部门单位执行财经纪律的自觉性和规范性有很大提高,特别是部门本级违规问题大量减少。但一些部门或其所属单位还存在预算编报和执行不够准确和规范,预算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预算改革还不到位的客观因素,也有预算管理不严格的主观原因。从客观看,主要是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还不到位,如基本支出预算定额不透明、部门间差距大,实物费用定额标准不科学、可操作性不强,项目预算定额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单位经费来源渠道尚未理顺,有的人员经费预算安排不足,自行调剂使用项目支出及日常公用经费等用于人员支出。从主观上看,主要是一些主管部门预算编制审核把关不严,预算核定与部门占有资源不匹配,基本支出项目化、申报材料不真实等情况得不到有效甄别,相关违规问题没有及时纠正和解决;一些预算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缺乏预算刚性约束意识,财经法纪观念不强,部门内部控制和问责机制不健全等。

三、审计署连续几年将“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使用情况作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关注的重点,请问有什么考虑?

答: 三公”经费开支情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部署和安排。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印发八项规定,在相关实施细则中明确要求,审计部门每年要对各地区各部门会议活动等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2013年11月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也强调加大对党政机关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的审计力度。根据中央要求,审计署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审计的若干意见》。近几年,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不断加大对“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力度,进行专门部署,并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全部纳入审计工作报告重点揭示。2014年,对40个中央部门250个所属单位“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通过审计,揭示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审计建议,深入分析促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推动完善有关制度规定和监督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及时堵塞“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漏洞。

四、从今年审计结果看,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情况如何?

答: 近年来,中央财政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总规模逐年缩减,2013年为71.54亿元、2014年为65.66亿元,2015年度预算进一步下降到63.16亿元。从审计情况来看,中央部门和单位总体上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要求,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规模,大部分单位切实精简了各类公务活动,审计的40个中央部门2014年使用财政拨款支出“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比上年下降超过27%,部门本级召开的会议数量、组织的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公务接待批次比上年也有较大幅度下降。同时,各部门继续推进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部门预算公开,与往年相比,公开更及时、内容更具体,有效保障了公众的预算知情权,推动了政府工作的公开和透明。但审计也发现,部分部门在“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和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务活动中落实厉行节约要求不严格,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列支费用,向下属单位、企业等转嫁摊派公务支出等,有的还比较突出,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三公”经费和会议费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审计有何建议?

答: 因公出国(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出国团组擅自更改行程或延长境外停留时间,有的部门超范围、超标准列支或由企事业单位承担出国(境)费。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些部门团组计划管理不严格、不到位,对团组出境后的活动缺乏有效监管,一些团组未严格按照出访计划安排行程;有的部门因公出国(境)计划与预算管理不够衔接,未建立出国任务与经费审批联动的具体制度,财务部门费用报销审核把关和外事部门团组审批不够严格,经费开支的渠道和标准存在一定随意性等。

公务用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部门单位占用其他单位车辆,或以租赁方式变相配备公务用车;挤占其他支出用于车辆购置、运行维护或违规发放交通补贴等。由于中央部门本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4年年底才陆续到位,所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还未推开,审计期间尚未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一些单位为规避原有车辆配备编制数量和标准的控制,占用下属单位等的车辆;公务用车预算管理不到位,预算定额标准不尽合理,费用支出存在一定的硬缺口;部分部门执行预算管理和其他财经制度不严格,内部管理和控制不够有效。

公务接待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部门超标准支出公务接待费,有的部门将公务接待费支出转嫁摊派给其他单位。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部门公务接待计划管理、预算管理不到位,造成接待费用支出超出预算金额,转嫁给其他单位承担或挤占其他支出解决;一些部门超标准接待产生的费用,在本单位无法列支,转嫁给其他单位。

会议费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京外、非定点饭店召开会议,超标准支付、转嫁摊派或虚列会议费支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会议费预算不细化,导致执行中预算约束力不够,支出水平难以有效控制;一些单位和人员财经法纪意识有待加强,未严格执行有关节俭办会的要求;一些会议在具体日程安排中不够合理,突破了会议定额标准。

针对上述问题,审计建议:一是强化预算管理。尽快研究完善“三公”经费和会议费预算编制管理等制度,推动全面细化公开预决算。各部门应从严控制支出规模,规范支出渠道。二是严格执行制度,强化责任追究。严格落实现行“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制度,对违反管理规定的责任人员严肃处理,加强典型案件曝光力度。三是研究探索“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的动态监控机制。试行全过程监管,以计划为笼头、以预算为基础,以规定为抓手,共享相关政府采购信息,探索建立“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的动态监控机制。

六、审计工作报告反映了一些部门所属单位违规发放津补贴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审计有何建议?

答: 从审计情况看,一些中央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违规发放津补贴和实物的问题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央事业单位津补贴规范工作尚未启动,对这些单位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缺少明确的制度规定;二是中央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进展缓慢,早在2011年中央便提出结合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实施绩效工资的改革意见,但至2014年底,该项改革仅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全面推行,其他大部分中央单位仍没有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三是现行工资总额计划核定制度未能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形成有效控制,与部门人员经费预算编制也不够衔接;四是主管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监管不力,对突破工资总额计划发放津补贴等行为查处不到位;五是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不严,甚至相互攀比。对此,审计建议:尽快推进和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合规范政策外津补贴发放,推进绩效工资总量控制,明确列支范围和渠道,同时严格津贴补贴监督管理,完善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七、有关中央部门和单位的整改情况如何?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7个中央部门还相继制定或修订了32项规章制度,涉及财务预算、政府采购、“三公”经费管理、资产管理和内部监督等多个方面。目前,各部门相关整改工作还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