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晖最暖 百善孝当先——记裕安区顺河镇街道居民胡世甫孝顺老人的事迹

18.09.2015  17:41

      唐孟郊《游子吟》诗中有这样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清朝王永彬的《围炉夜话》 说道:百善孝为先。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母爱的敬仰和孝道的推崇。

      胡世甫的孝顺,在裕安区顺河镇街道可谓有口皆碑。他是龙头村魏庄组人氏,今年46岁,于1997年获得二级厨师资格,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因此一直被聘在顺河镇最大的饭店做掌勺大厨。因为职业原因,加上岳父又是顺河镇政府的退休干部,因此多年前就和爱人搬到顺河镇街道的老政府大院内,与岳父母生活在一起。说到胡世甫的孝顺,还要从3年前说起。

      那是2012年夏天,胡世甫的母亲时年72岁,被查出患有胃癌且进入晚期,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日夜看护。由于胡的爱人是龙头村委会主任,工作繁忙;两个姐姐患有智障,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哥哥和嫂子常年在外打工,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情况特殊;时年77岁的老父亲由于患肺气肿已有7、8年,生活只能勉强自理。排来排去,胡世甫觉得只有自己有空。要知道他当时月薪已达5000元,所以当他向饭店老板提出要长期请假的要求时,老板很吃惊,坚决不同意,见状他只好提出辞职,老板只得极不情愿的同意了。因为像他这样既有手艺又了解当地人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的人才实在是可遇不可求。在他请假的几个月里,饭店老板另请高明而不得,生意受到较大影响。

      就这样,胡世甫放弃高薪回到离街道有8公里的出生地龙头村,24小时陪伴双亲,照料老母亲,直到6个月以后暨2012年年底,老人安详的离开。期间胡世甫不仅损失了3万元工资,而且为母亲花去医药费、营养费等近万元。

      母亲离去了,双亲只剩下孤零零的父亲。胡世甫担心父亲寂寞,总是隔三差五的回去看望,同时不忘带上自己亲手烧的一两样拿手菜,陪父亲喝上一杯。逢年过节,就干脆把父亲接到街道来,在亲家这里过两天。他的父亲从小念私塾,在当地算个秀才,曾在龙头村担任村干部长达31年,老人今年80岁,享受政府定期补贴。在父亲的熏陶下,胡从小就养成了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形成了尊老爱幼的美德。他每年除按照兄弟姐妹的约定孝顺父母1000元钱外,平时回家经常三百两百的给他们零花钱不计其数,即使母亲不在了,这个习惯也从来没有改变。

      如果说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话,那么孝顺岳父母则更加令人称道。因此有必要说一下他的岳父——其岳父是顺河镇政府退休干部,原顺河镇水管站站长、水利工程师,2001年退休。老人年轻时曾被上级水利部门抽去参加著名的汲东干渠测绘工作,是原六安县水利系统的“八大元老”之一。老人曾受到省水利厅和国家水利部的表彰。其中水利部的荣誉证书上这样写道:您为水利事业勤奋工作25年,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2014年8月,胡世甫的岳父被查出肝硬化转为肝癌晚期,从此卧床不起。由于老人的其他四个子女们都远在北京、合肥等地工作,只有小女儿——也就是胡的爱人在当地的龙头村任村委会主任,胡世甫因为又回到顺河街道的饭店当大厨,因此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的担子就责无旁贷的落到了他的肩上。为此,他经常晚上彻夜不眠,给老人换尿不湿,换内衣,帮助老人翻身和大小便;白天给老人刮胡子,喂食喂药。特别是刷牙,老人的女儿都感到“搞不好”,胡世甫却以自己厨师特有的手感,细心的每天早晨雷打不动的为老人做这件事。当有人问到他如何做到的时,胡世甫说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老人有白血病,牙龈不能出血,因此只能用儿童的那种软毛牙刷,轻轻的、小心翼翼的刷,千万不能用劲,不然出血了很难止住。由于老人不能吃干食,只能吃流食,胡世甫每天都要给老人喂三到四次牛奶,一边喂一边擦……直至2015年3月18日老干部安详的离去。

      老人去世后,回家奔丧的老人其他几个子女在悲痛之余谈到,有两件事他们感到很满意,其一是顺河镇的党委书记亲自给老人致悼词,给老人一生以很高的评价;其二就是胡世甫在老人身患绝症的最后几个月里忙里偷闲、无微不至的照顾,日夜守护,端屎倒尿,从无怨言,使老人没有受罪,走得很安详。

( 来源:裕安区顺河镇信息站  作者:张远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