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老艺人五年收不到徒弟 专家呼吁莫让“绝活”成“绝唱”

29.05.2014  11:19

  昨天上午,一场为期四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巧艺珍品联展在安徽省图书馆举行。从剪纸、余家皮影、临潭毛笔,到彩陶、指纹画、根雕,29个非遗项目及1000余件非遗经典作品一一呈现人们眼前。更让人惊奇的是,现场多位老艺人拿出的“绝活”。在这些饱含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绝活背后,多位老艺人提到,皖北地区非遗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断层问题。

  余家坤:学皮影戏是苦活,年轻人嫌报酬低

  “从材料、雕刻到上色,全是我自己做,每一道工序都要认真仔细。”66岁的余家坤是蚌埠余家皮影戏的传承人。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遗项目,如今已面临着失传危险。

  余家坤说,几十年前,皮影戏在蚌埠很有市场。一块白色幕布、两面锣鼓、再配上几段地道的小调,一场皮影戏演出就开始了。看的人很多,全场笑声、掌声不断。“别看支撑皮影只有三根竹竿,一场表演下来,两只手要轮换着操作不同的角色,其实很费力气。”余家坤告诉记者,不演出时,他还要补充一些新的皮影。一个皮影至少要花一个多月,还要求做得栩栩如生。

  “现在余家皮影戏传人已逐渐老龄化。”余家坤说,学皮影戏是个苦活,还要练基本功。因嫌报酬低,且短时间难有成就,极少有年轻人学皮影戏。“其实只要有年轻人来学,我愿意倾尽所有才能去教他们。”

  张修尧:快5年收不到徒弟,多是老人坚守

  羊毛、牛骨梳、水盆、笔杆、特制木板等物品,经过叠毛、洗毛、泡水、裁尺寸、卷制笔柱、上笔杆等步骤,不到一个小时,一支毛笔就这样出现在张修尧手中。

  “年纪大了,要是以前,我速度还能快一点。”张修尧是阜阳临泉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谈及制笔工艺传承,张修尧摇了摇头,“现在有电脑,用毛笔的人越来越少。”

  张修尧说,上世纪70年代末,他开始带徒弟。如今,他快5年没收到徒弟了。制作毛笔比较简单,只要用心学,肯定有成果。若想制作高质量毛笔,就要花心思。“一些年轻人告诉我,说制笔工艺枯燥乏味,没发展前途,不愿干。”

  在张修尧临潭笔庄生产车间里,留守的都是老人或跟着几十年的徒弟。“如果再收不到徒弟,笔庄也只能关门。”

   张秀珍:徒弟转行,想把孙子当传人

  一把剪刀、一张大红纸,再配上一双巧手,十几分钟后,一只纸蝴蝶如魔术一般,出现在人们眼前。在联展现场,61岁的张秀珍一手“绝活”引来不少市民围观。

  张秀珍是淮北意境绘画剪纸传承人。被列为淮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张秀珍对这门手艺倍感自豪。1995年,第四届世妇会举办的工艺品大赛中,她的“百蝶龙腾舞”和“九五蝶凤飞”两幅作品荣获“首届中华巧女”奖。如今,张秀珍剪出的花、鸟、蝶、梅等作品,被悬挂在淮北市部分公交车内。

  “传授的徒弟有几百人,可很多人把剪纸当成生活乐趣或用来打发时间。”张秀珍说,虽然剪纸作品市场不断扩大,但剪纸手艺却不能吸引年轻人眼球。

  “一些学得比较好的徒弟都转行了。”张秀珍说,手艺不能用钱来衡量,有的人觉得剪纸不赚钱,就放弃了。在手把手引导中,张秀珍打算将11岁的孙子培养成剪纸传人。

   专家:非遗传承亟需人才储备

  此次非遗珍品主要来自淮南、淮北、蚌埠、阜阳四市。昨天,在提及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断层问题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部主任胡迟认为,现在高科技产品和新兴事物越来越多,吸引着人们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日益受到挤压,受众群范围变小。

  胡迟告诉记者,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传承,亟需做好人才储备。通过类似联展活动,引起人们关注,丰富非遗传承人的受众群体。同时,在政府为主推动非遗传承和发展基础上,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引导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流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领域,莫让老艺人们的“绝活”成为“绝唱”。(支云秀、傅茂林、魏鑫鑫、陈群)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
安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文化旅游工作
(本报驻安徽记者  郜  磊)日前,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