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祁红传承人回应资格造假 文化部门称已调查
中安在线讯 11月27日,安徽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员名单。11月30日,一篇《国家级非遗祁红传承人被推荐者资格造假!!!》文章便引爆网络,9名省市级祁红制作非遗传承人实名举报王昶,对其作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的推荐人深感震惊。近日,被举报者王昶进行书面公开回应,就从业履历、师承关系等质疑点进行一一申诉。回应称,9名省市级祁红制作非遗传承人对其举报多有不实之词和恶意歪曲,并保留提起诉讼的权利。
从业履历、师承关系成质疑焦点
王昶的从业履历、师承关系成质疑焦点。
王昶简历中写到,其1983年—1986年在原祁门茶厂学徒。举报内容称,1983年之前,联名举报人中的8人便在祁门茶厂工作,但从未知晓有一个名叫王昶的学徒,且祁门红茶手工制作技艺直到1996年之前仍属于祁门茶厂保密技术,即便是正式员工也无法随便进入车间学艺,更不要说是无法确认的“学徒”。对于王昶申报材料中宣称自己是陈季良先生的徒弟,也是纯属虚构。
对于质疑,王昶回应称,自己于82年进乡办茶厂工作。83年底左右有幸结识了祁红专家陈季良先生。据了解,陈季良先生是祁红制茶泰斗,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即任祁门茶厂技术副厂长直至1982年,随后任技术顾问至1988年6月退休,1993年去世。
王昶称,其后三年里,利用陈老到凫峰来看望他的儿子(当时其子在凫峰茶站工作)和王昶自己去祁门的机会,经常在乡茶厂和陈老家中,向他学习和请教祁红制作工艺和技艺。
对于这段师徒关系,王昶提供了陈季良儿子陈祖舜和女儿陈爱平及原祁门茶厂厂长吴亦择的书面证明。
王昶在回应中明确,即使没有这段经历,就算从90年代初开始从事祁红加工,自己也已具备了申报规定中有关“25年以上年限”的条件。
关于举报中“祁门红茶手工制作技艺直到1996年以前仍属保密技术”一说,王昶反驳说,从历史上讲,祁红茶号曾多达400余家,红茶制作工艺总体一致,虽然在关键工序,如火工、筛路、辩香、辩汤等具体操作上各有套路,但整体上说,祁红制作技艺从来就不是哪一家的专利。
王昶接受中安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80年代末,自己承包乡茶厂,接着自办茶厂和开办公司,开始祁门红茶的加工和经营。其“凫绿”牌祁门红茶,2007年获安徽著名商标、08年获安徽名牌。同时公司在祁门县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走规模化、品牌化的路子,稳定了产业基础,开启了由龙头企业带动全局的新业态。
回应称举报是竞争对手幕后操纵
“我认为,这是某外来企业为了资本运作的目的,企图形成垄断,确立自己对祁红产业的主导地位而采取的一次突然袭击,一次对本土祁红企业的打压行为。”王昶在回应中直接称。
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昶同样表示,举报的9个人几乎都是同一家茶业公司的员工,很显然是出于商业竞争,这是我的竞争对手操纵恶意举报,目的就是要打垮我和我的企业。
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王昶创办)出具的律师声明称,安徽祁门红茶研究会在其微信公众号“祁门红茶研究会”上发布文章《国家级非遗祁红传承人被推荐者资格造假!!!》,对王昶先生的名誉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声明明确指出,安徽祁门红茶研究会的法定代表人系祥源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某位董事。
同时回应指出,举报人闵宣文、陆国富、谢永中、朱华炳、刘云杰、沈时钰、汪权、毕昭纯、江建新,他们虽然与被举报人同为祁门红茶非遗项目传承人,却有另外一个共同的身份——祥源茶业的员工。
对于为何实名举报王昶?举报人闵宣文之前接受媒体时表示,“王昶我们都比较了解,在祁门红茶行业从业时间并不长,这次看到他竟然被省文化厅列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被推荐者名单,我们觉得太不合理,商量之后决定举报。”
同时举报人对非遗传承人评选过程中的公正性存疑。他们在举报信中指出,为什么祁红制茶资历甚浅且不符合要求者能获推荐,而具有广泛行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制茶超过三十年的真正祁红制茶人竟然落榜,并简要列举闵宣文、陆国富和谢永中三位祁红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黄山市文化部门已完成相关情况调查
举报事件发生后,安徽省文化厅已将情况转给黄山市相关化部门,要求展开调查。
黄山市文委和祁门县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针对网上举报内容,已经完成相关调查,调查结果也已经上报省文化厅。
12月7日下午,记者致电省文化厅非遗处,其回应称,目前已接到黄山市文化部门调查结果,未来几天,将结合调查结果作出最后裁定,并对涉事双方进行答复。(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