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青年说沙龙——校地青年谈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村发展改革,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美丽,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空巢老人没有子女照顾、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跟不上现代科技的发展;乡村的物质生活便利程度和城市有天壤之别;农村垃圾乱堆放、遍地旱厕、池塘污水横流;部分地区基本的医疗、教育、住房得不到保障。用一句话说就“我国是发达地区城市建设超过欧美、部分农村地区却不如非洲”,这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体现,也上升到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即便未来十年我国正在一步步走向城镇化,今后还有30%近4亿的农民,和14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乡村的振兴战略决定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
乡村的振兴和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在乡村大展身手。不论是现代农机驰骋的田间地头里,还是一所所乡村学校和卫生院内,不论是创业致富莫发展,还是落实政策奔小康都需要有文化、知法律、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解决三农问题,谈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向乡村流动。一方面要吸引广大有志青年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去工作。一是提升农村基层人员薪资待遇。为乡村建设奉献美好年华的青年人在收入方面应该是在同龄人中是有竞争力的,应不低于国内大中城市的平均薪资水平。二是保留上升的空间和“进城”的渠道。乡村基层工作经历对青年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样,有着丰富乡村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遴选、偏向基层人员的定向招聘招考,让基层工作人员看得到希望。能过做到“下得去,上得来”,这样才有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愿意去、敢于去农村工作。(不要再出现某些报道中那样的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一干就是二三十年,收入不足一千元每月)三是有计划的组织宣传有志青年投身农村工作建设。对于“80”、“90”后一代青年人来说未来还有近30-40年的工作时间,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一辈子没有乡村基层工作的经历可能会是遗憾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真知灼见离不开知青时代在农村的锻炼和磨砺。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一些农村、农业所需要的专业性、技术性人才,正是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的基石。鼓励和引导他们到广袤的农村工作中、到基层群众里,在事业的起步阶段去贡献、去成长、去收获,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另一方面,注重定向培养本土人才。一是通过政策机制创新,大胆定向培养。培养本地生源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基层特岗人员”,让这些熟悉农村、热爱家乡又有文化的家乡青年来建设回报家乡。既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又比那些走马灯式到基层挂职走读的人员更加稳定。二是加强城乡之间各个行业领域的交流学习。提供条件和机会,让乡村的教师、农民、医生有机会去水平高、条件成熟的地方交流学习充电,让在城里工作的优秀人士通过分批次的方式去乡村短暂工作交流,带动乡村其他工作人员,城乡人才之间的充分交流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均衡发展。三是注重培养新时代农民,做致富带头的领路人。召唤优秀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反哺家乡。围绕现代化、机械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打造有文化、懂技术、知管理、会生产的新型农民。让农民正真称为一个有着较高社会地位、受人尊重的体面职业,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乡村的振兴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奉献,让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让逐渐凋零的乡村经济建设发展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大量的劳动力进城促进了国家经济的腾飞和高速发展,而今后,广大的青年人才再投身“三农”,通过一代人的努力,振兴乡村。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我国将绘出一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还有近30年的时间,在这里引用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一首词“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来源:凤阳县临淮关镇组织部 作者:路鑫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