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辅导员创新工作

07.01.2016  13:00
《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辅导员创新工作 - 安庆师范学院
来源: 210.45.168.2

  (编者按:1月6日,《中国青年报》第6版“教育科学”刊登我校学生记者采写稿件《安徽一高校请家长为辅导员打分》,报道了我校在第4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期间邀请学生家长担任评委为辅导员打分,让学生家长切身感受学校致力于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多结育人硕果的新闻。)

 

安徽一高校请家长为辅导员打分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以家长的身份来当评委:辅导员给我的孩子打分,而我要给辅导员打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今年45岁的王海芬,是安庆市的一名普通护士,当她以“学生家长”的身份出现在安庆师范学院第4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评委席时,现场的参赛老师和观众都露出了意外的神情。
  “之前根本不知道会有家长来做评委,整个人一下子就紧张起来,谁都不愿在学生家长面前表现不好,这太尴尬了。”一名参赛辅导员这样说。
  王海芬参与评审的比赛环节叫做“班情熟知”,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大海捞针”“鱼目混珠”和“描述定位”。
  在“大海捞针”部分,随机抽取参赛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学生,要求辅导员说出指定的10项学生基本信息,“鱼目混珠”部分要求辅导员从18张照片中找出自己的4名学生。
  王海芬认为最后一个部分“描述定位”难度最大,主持人会给辅导员最多10条信息,从宽泛到具体,让辅导员猜出学生的名字,用掉的信息越少,则分数越高。“我对一个辅导员印象特别深刻,她甚至连学生的高考成绩都记得!”王海芬语气中满是钦佩。
  这位让王海芬印象深刻的辅导员叫周的玲,是“班情熟知”比赛环节的冠军。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对学生信息了如指掌的辅导员竟然是今年9月才正式“上岗”的新人。
  李小倩是周的玲的学生,在她心中,周的玲拿到92分的高分,也是实至名归。“周老师确实很用心走近我们。开学以来,她陪着我们一起军训,一起上晚自习,一起参加班级的活动。每天都会找我们学生聊天,了解我们的想法”。
  王海芬对参赛辅导员的表现非常赞赏,“真没想到大学辅导员也这么了解学生,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非常放心”。
  如何成为让王海芬这些家长放心的辅导员?为此,该校做了很多的工作探索,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就是其中之一。从2010年开始,安庆师范学院率先在全省开展“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今年已经到了第4届。
  方蓬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一名工作了5年的辅导员,去年在安徽省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今年还是积极地参加了学校的比赛。对于辅导员技能大赛,她有着自己的体会,“辅导员技能大赛不同于一般的比赛,通过较短时间的准备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比赛的很多环节,都是需要平时用心在工作中的积累”。
  “刚参加工作时,我和学生年纪相仿,很容易走近,工作充满激情。但是几年之后,激情退去,职业倦怠随之而来,这个时候,我慢慢体会到必须把辅导员这项工作当成一个事业来追求,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大赛让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
  和方蓬有着一样体会的老师还不少。在安庆师范学院78名专职辅导员中,年龄最大的有42岁,年龄小的像周的玲那样的刚刚参加工作。在专职辅导员队伍里,这样的年龄跨度不算小。
  学生在宿舍里闹矛盾,怎么办?打篮球受伤了,怎么办?宿舍下水道堵塞了,怎么办?……面对如此众多又看似琐碎的事务,如何让年龄跨度较大的辅导员群体都保持着工作的激情和质量?为此,该校依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概括,让“辅导员”这项看似“没有技术含量”、又琐碎的工作,有了清晰的职责边界和工作标准。
  该校学生处处长金文斌说:“学校除了通过大赛考查辅导员的基本功以外,还通过搭建培训平台与科研平台、实施工作考评等措施来提升辅导员的基本功。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学校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人、励志成才、走向成功。”他解释邀请家长当评委的初衷,“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辅导员平时干些什么、干得怎么样;另一方面,通过家长的评价、监督,让辅导员更加明白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加自觉地干好本职工作”。他向记者表示,“家校联系,我们这么做是一次新的尝试,今后还会进一步深化,我们还准备在招聘新任辅导员时邀请家长参与。”(中青记者 王磊 学生记者 崔艳)

中青在线: http://zqb.cyol.com/html/2016-01/06/nw.D110000zgqnb_20160106_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