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崛起"创"新高地 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27.06.2016  22:37

18个入围黑马大赛全国决赛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21个斩获投资3.05亿元,项目总估值超过20亿元;去年累计开工建设科技孵化器320万平方米,竣工181万平方米,投入使用96万平方米;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3家,其中国家级3家;在孵企业超过1000家、入驻创客团队超3000人,规模居青岛市之首;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139件,授权增量位居国家级新区首位……

这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创新、创业、创客“三创”行动新高地的成绩单。

破解创业痛点:跨越“象牙塔”“孵化器”之间的鸿沟

约运动”“约旅行”……依托互联网和手机软件,大四学生王子华创建的“小队—TEAM”服务平台,搭建起了校园服务体系。

王子华说,正是创新金点子成就了“小队—TEAM”。

这是坐落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山东科技大学毕业生创业“金点子”的一个实例。

仅有创业“金点子”远远不够。大学生创业,资金、场地、市场等,都是要逐步跨越的门槛。如何打破大学厚重的门墙,跨越“象牙塔”和“孵化器”之间的鸿沟?

山东科技大学创新举措破解这些“痛点”——

建起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设立青岛市首家创业大学高校教学点,将创新创业列入学生考核体系,每年投入300万元扶持学生创新创业。针对大学生创业项目面临的市场瓶颈,专门成立校友扶持基金,80多个创业项目在校友支持引领下破茧成蝶。

黄岛区科技局局长赵英民介绍,为促进高校人才与科技成果资源效益最大化,青岛西海岸新区组建了“青岛西海岸高校创新联盟”,建立山东省首个区域高校联合创新创业基地——青岛西海岸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联合9所高校共建实训设施,共享孵化基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打造一个高度融合、开放包容的众创生态。

2016年初,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启“人才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试点”。按照计划,两年内将完成10—20家单位人才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试点。

当好“店小二”: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青岛明月集团,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在千亩明月蓝色海洋生物科技园里,中国海洋大学江晓路教授及其团队带着研发20年的“褐藻胶裂解酶”制备技术入驻。双方合作成立的海莱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海洋生物酶制剂用于食品、医药活性物质的研发和生产。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副总裁李可昌介绍,为推进海藻的活性物质提取、应用开发、功效研发和市场化转化,公司设立了5000万元的创投基金,帮助这一领域的人才创新创业。目前,这里培育出20余家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诞生了30个科技创业团队、70多个优秀创业项目,科技园在孵企业每年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00多万元。

在产业链上跳舞。能有现在的成绩,与青岛西海岸新区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李可昌说,“去年,‘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科技部批复,新区奖励了企业400万元。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甘心当好“店小二”。青岛西海岸新区设立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对依托企业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奖励;出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扶持奖励办法,已对10个公共服务平台奖励2000余万元;首期安排1000万元资金进行科技创新券试点,支持初创期企业和创客团队购买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

这样的“源头活水”,推动着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引领着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2.4∶48.1∶49.5,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开启“新引擎”:让高层次人才落地开花

于文涛,澳大利亚工商管理和金融学双硕士。2014年,他成立了青岛涛维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3D数字科技领域内的技术研发和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开发,提供“工业仿真动画”和“数字仿真动画”制作服务。

海洋国际人才港提供了免费3年的办公场所。”于文涛说,要租用这样一处办公场所,企业每年至少要付30万元。

马书根博士,曾在日本从事多年机械自动化和机器人研究,回国成立的青岛海艺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以做工业机器人为主。作为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在安家补贴、办公场所、项目扶持、人才公寓、健身查体、读书休假等方面,他享受到了新区政府的相关帮扶政策,最让他感慨的是新区帮他申请了“千人计划”专家。

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马书根享受到了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还让企业拥有了一块“金字招牌”。截至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项目合作“千人计划”专家、“特支计划”专家等拥有各类人才38.8万人。

风从海上来。青岛西海岸新区,这颗镶嵌在胶州湾西岸的璀璨明珠,肩负着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重要使命,正在为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