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集团化办学”或将取代“名校办分校”

14.03.2016  11:40
摘要 现有的名校办分校,通俗地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属分校’,也就是驻派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到分校,再调几位资深的名师带动教师资源;还有一种就是‘挂名分校’,借用名校的招牌,但是师资力量、管理方式都是相对独立的。”瑶海区某中学副校长介绍,市区不少分校打的是“品牌输出”的概念,家长担心教学质量与名校相距过大,他认为,对于包河区首先尝试的“集团化办学”,学校和家长更多的应该是期待。

  3月13日下午,师范附小一小操场,三所分校的学生在集体上足球课。

   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一位足球教练教4校学生……昨天下午,合肥师范附小一小足球场上的一节足球课,拉开了合肥市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试点的序幕。

  今年2月份,师范附小四所分校组建成“合肥师范附小教育集团”,四十六中及其南区分校组建“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教育集团”,让“走校上课”成为打破学校壁垒的全新教学模式。由“名校办分校”衍生出的“集团化办学”,含金量如何?

   一位足球教练教4校学生

  “听到出发口令后,三支队的足球队员逐一向前运球依次过杆……”昨天下午,在合肥师范附小一小的足球场上,30名“足球小将”在足球教练吴焱的教导下,逐渐掌握运球过杆的要领。安排在周日下午的这节体育课和平常学校的体育课有些“不一样”,因为这30名小学生分别来自师范附小一小、三小、四小这三所学校,而老师则是师范附小二小的专业足球教练。

  3所分校的学生“同上一节课”,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合肥还是第一次。

  “现在每个周日,这30名学生都要来一小进行足球训练;另外,四所学校的学生还可以任意选择轮滑、乒乓球、羽毛球这些特色体育项目,到其他学校上课。”吴焱介绍,从这学期开始,师范附小的四所分校成立了“合肥师范附小教育集团”,特色体育课程是第一项“课程共建”试点,学生们可以“走校上课”,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加入。

  “走校上课”,这种打破学校壁垒的全新教学模式,是从今年2月份,合肥师范附小四所分校组建成“合肥师范附小教育集团”开始的。

  “到这里认识了更多的‘足球高手’,来场比赛还能相互切磋球技,而且和不同学校的同龄人聊聊学习、爱好,挺有趣的。”来自师范附小四小分校的徐敏杰,今年才报名参加这个足球班,每周日,都要和小伙伴们一起拿着“上课证”到一小来训练,对他来说,这种“走校上课”可以说是吸引力“爆棚”。

   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在肥成趋势

  如何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扩张更快?前几年,合肥市多所中小学名校通过“名校办分校”的方式扩张教学规模,比如,随着入学人数的暴增,合肥师范附小发展出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以及保兴校区。发展到后期,不少学校甚至开始了“跨行政区域办分校”,比如,2014年,城区老牌名校南门小学上派分校正式落户肥西县,这也是继南门小学海恒分校、上城国际分校、恒盛皇家花园分校、万科森林公园分校、古城小学之后的第6家分校。

  但这种“名校办分校”的形式,在今年开始衍生出另外一种形态——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份,合肥师范附小、四十六中分别组建两个教育集团,也就是归纳了两所学校的分校资源,整合成“教育集团”。

  其中,合肥师范附小教育集团,包括合肥师范附小一小、合肥师范附小二小、合肥师范附小保兴校区、合肥师范附小三小、合肥师范附小四小和万慈小学;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教育集团包括:四十六中和四十六中南校区。

  “和分校不同,‘教育集团’是要达成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发展方式,学区联盟内每一所学校都要有分享意识,不能独善其身。”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局长陈雪梅解释,这种集团化办学采取的是“一所龙头学校带多所新建学校”的“1+X”联合模式,集团内各学校打破学校界限,可以共享龙头学校的课程、师资、管理、文化等优质资源,从而使各新建学校共同进步、快速发展。

  而接下来,包河区还将积极组建屯溪路小学、实验小学等教育集团化办学,这在全省都是率先试点的。

  “现有的名校办分校,通俗地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属分校’,也就是驻派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到分校,再调几位资深的名师带动教师资源;还有一种就是‘挂名分校’,借用名校的招牌,但是师资力量、管理方式都是相对独立的。”瑶海区某中学副校长介绍,市区不少分校打的是“品牌输出”的概念,家长担心教学质量与名校相距过大,他认为,对于包河区首先尝试的“集团化办学”,学校和家长更多的应该是期待。

   学生可“走校上课”

  集团化办学相对于“名校办分校”来说,有什么不同?含金量又有多少?

  “最重要的,就是推动了集团间各个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比如,附小二小的足球是强项,他们学校也引进了一批专业的足球教练,那么,其他学校的学生要想学好足球怎么办?可以让这批老师来教其他三所学校的孩子,这也是我们这次‘课程共建’的一次尝试。”在合肥师范附小一小副校长赵俊看来,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切切实实地推动了优质教师的“校际流动”。

  她介绍,过去办分校,多采用“支教”、“短期调动”的方式流动去分校教课,半年、一年可能就结束了,现在打通了学校间的课程,可以让优质教师同时教几所学校的孩子。另外,这种“走校上课”的模式,也能让不同校的学生零距离贴近“同上一节课”,相对于分校的教学含金量,可以说是“更胜一筹”。

  “过去家长问,你们分校的‘含金量’是否一样,一样在哪里?就是师资的配备问题,学校的管理模式,现在,我们这个教育集团做的就是这件事。让优秀教师打破原有的校际壁垒,走出去给更多学生上课。”赵俊说,集团化办学就是此种思路,通过输入师资和管理等方式让不同校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均等的教育。

  “目前,还只是试点体育课,今后,还将普及到艺术、语数外等多样课程。”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刘梅梅 卓旻 吴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