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难万难,畏难才真难——三论领导干部要奋发有为

27.06.2014  10:43

      “”字当头,在当前的一些干部中,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研究改革,困难摆出一大堆,总想再等一等、看一看;落实工作,经常左右为难,这也怕那也怕,唯恐给自己惹来麻烦。畏难情绪所及,自然是精神状态低迷,改革难有突破,工作难以推进。

  干事难不难?确实不容易。在今天的中国,要解决“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更是这样。全面深化改革,割自己的肉、动别人的奶酪,会更直接地感受到什么叫“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推动转型发展,在适应新常态中保持改革与增长的平衡,会更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逆水行舟”;深入改进作风,要求越来越严,违规成本越来越高,会更清晰地感受到制度笼子对权力的约束。

  然而,面对改革任务,“”就不敢了吗?解决发展难题,“”就不干了吗?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堆里,矛盾和问题就不存在了吗?感慨“为官不易”,干脆“为官不为”,责任心就放在一边了吗?肯定不行。千难万难,畏难才真难。一味地害怕困难、回避矛盾,各项工作将停滞不前,干部自己也一事无成。

  改革再出发,精神最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且不说当年干革命的生死考验,就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无论是在春寒料峭中推广联产承包,还是深圳特区奋力“杀出一条血路”,或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完善的过程,何时轻松过、容易过?正是“横下一条心”,拿出一股子气,有苦不怕苦,知难不畏难,我们才一次次化难为易、化危为机,推动中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规避矛盾问题,幻想一本万利,天底下哪儿有这样的好事儿?反过来讲,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发展。不解决矛盾和问题,改革发展从何谈起?改进作风,学会在监督和约束下干事,不正是修身正己的成长?转型升级,告别粗放型增长模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正是化蛹成蝶的过程?

  我们常说,难走的路是上坡路。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接近民族复兴的每一步,都是一次背负风险乃至危机的艰险攀爬。然而,千难万难,攻坚克难就不难。这种自信与底气,归根到底是因为,无论推进改革,还是改进作风,抑或惩治腐败,我们都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着强大的民意基础。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这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要,也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任有每一任的职责。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光荣属于那些迎难而上的人;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里,成就体现在战胜困难的追求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敢字当头、干字在前,敢于负责、敢为人先,我们就能穿越激流险滩、抵达胜利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