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陵园守墓30多年感动中国 蚌埠老兵欧兴田病逝
一座丰碑, 20余亩墓园, 2400多位抗战英魂,只为60多年前对战友的一句承诺。蚌埠老兵欧兴田以一己之力为牺牲的战友们建立陵园,并坚持守墓30多年。他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被评为“中国好人”,并入选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
昨日记者获悉, 3月6日晚10时01分,欧兴田与世长辞,享年91岁。生前他特别交待子孙,不收礼金,不开追悼会,不立碑,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
曾守墓三十多年
欧兴田,1925年出生在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1939年参加革命,历任部队文书、参谋、少校参谋长、中央军委第一炮校行政科长等职。
抗战时期,清凉村是新四军四师穿越百里敌占区的一条交通要道,也因此成为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欧兴田当时是新四军一名侦查员,他目睹了2400多名新四军战士为保护这条交通要道,付出血的代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欧兴田所在的部队在清凉村修建了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后来陵园毁于战火。多年下来,没有一座烈士陵园安放这些牺牲的人。“谁活着,谁就要为牺牲的战友收尸守墓。”这是欧兴田和战友们曾经许下的承诺。为了这个承诺,上世纪80年代,欧兴田拖着伤病之躯,四处奔走重建陵园,并坚持为战友们守墓,这一守就是30多年。
病中仍惦记墓园
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被评为“中国好人”,并入选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他吃住都在陵园,每天清洁打扫,浇树除草。每逢节日,他还要为战友们点上一支蜡烛。
“他一直以为自己身体还很好,其实已经生病了。”欧兴田的孙子欧阳告诉记者,春节前他看爷爷吃饭总噎着,还容易吐,就建议爷爷到医院看看。没想到,老人患了食道癌,开始住院治疗。“家人都瞒着他,怕他有思想压力。”欧阳说,大年初二,老人情况一度危急。
自陵园重建后,欧兴田每天守着陵园。2008年老伴去世后,家人曾把欧兴田从陵园住处接回城里,可老人当天就返回了陵园。他说,要一直守下去,死也不会走。而这次住院,是欧兴田第一次离开陵园这么长时间,每天还叮嘱家人要注意清扫,保持干净。
老人已与世长辞
“他心里还是想着战友。3月2日晚上他很生气,坚持要回家。”欧阳说,爷爷的家,就是“陵园”。最终家人拗不过老人,就把老人接回来了。
“3月6日状态都还好,晚上情况突然恶化。”欧阳说,当时他在宿州,接到家人电话,说老人让他一定要回来,“等我回来看到爷爷,他说话已经不清楚了。他拉着我的手,我叫了他一声,摸着他的脸,他就走了。”欧阳声音哽咽。
欧阳告诉记者,老人没住院前曾经叮嘱过,他去世后,不收礼金,不开追悼会,不立碑,骨灰埋在陵园,生为战友守墓,死于战友同眠。
“他不止一次提过这个想法,我们就按照他的意思办,在陵园布置了一个灵堂,不收礼不开追悼会。”欧阳说,很多人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自发过来吊唁。
孙子接过接力棒
3月6日,欧兴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昨日下午,家人按照他的遗愿,送走他了最后一程。他用一生兑现了对战友们的承诺,而在病重之时,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陵园。
“他一直想着战友们,怕以后没人管。年前他就说要交给我打理。”欧阳由爷爷奶奶带大,跟着他们在陵园里一起生活了14年,在他心里,爷爷是了不起的人。尽管他生活在宿州,但是他会克服困难,接过爷爷的接力棒,以后将陵园打理好。
记者了解到,欧兴田老人生前还有个未了的心愿。他家珍藏着数百件抗战遗物和抗战书法作品,所以一直想建一个抗日纪念馆。
“这些遗物和书法作品就保存在陵园里,非常多,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欧阳说,他会尽力将抗日纪念馆建起来,地点应该就在陵园里,不会让爷爷感到遗憾。
责编: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