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写好山水文章
初夏时节,秦岭吐绿。从沣峪口盘山车行近20公里,来到群峰深处的西安市滦镇石峡沟村,曾经“隐匿”于此的违建别墅,现在已了无踪迹。
呵护山水绿“打底”
去年面向社会公示后,秦岭北麓202栋涉及违建建筑,不到3个月被全部依法拆除。依据的“法”正是陕西出台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我国第一次为一座山脉立法。
违建别墅拆除后的“伤疤”上,新栽植的油松和竹子还显稚嫩,“三五年后就又是一片树林。”西安市秦岭办专家顾问夏仁朝说。
“成立专门机构,用法律保护好大秦岭,依法治山是生命线。”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正永说。
莽莽秦岭,孕育了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如今,北京市团城湖明渠每天流淌的碧水,正来源于此。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陕西承担着中线工程70%的调水总量。汉江源头汉中市、流经地安康市、涵养地商洛市,何止压力“水”大。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仅安康市即累计关停小矿山、小炉窑企业200余家,直接减少年产值200多亿元、利税34亿元,社会就业岗位减少10万多个。而该市10个区县均属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陕西累计治理小流域470条,退耕还林逾千万亩,水源区各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7%……现在陕西境内657公里长的汉江,微波粼粼、清澈如镜,出境水质完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每年向北方送水95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受水12亿多立方米。
“写好山水文章”,陕西的如椽大笔刻铁留痕。
发展活力“飞出来”
九山半水半分田,对安康市白河县已是比较客气的说法。事实上,该县95%以上都是山地。
为吸引一家汽车企业投资建厂,白河县花费一年时间挖山改河才平整出127亩建设用地,与平均每亩近20万元造地费相比,生态成本价更高。目前,安康所辖9县均被列入秦巴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土区域91.9%是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
发展与保护是死对头?未必。
2014年底,建于安康市高新区的白河飞地经济产业园区,经陕西省政府批准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
原来,安康创新性地在陕南地区引入“飞地”模式,将白河、紫阳、宁陕、镇坪、岚皋5县确定为“飞出地”,将地势平坦的安康市高新区等地确定为“飞入地”。破解前者限制开发和后者集聚不足的难题,用跨区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战略促共赢。“飞地经济在我国发达地区实行多年,而安康做‘飞地’是为了解开发展与保护的死疙瘩。”安康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姚青臻说。
限制开发,不等于限制发展;生态飞出,飞出发展活力。
美丽经济“游”起来
曾几何时,“地下看陕西”成为旅游业的一句口头禅,“很多人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认为陕西死的东西多、活的东西少,厚重有余,而灵秀不足。”陕西省旅游局局长杨忠武笑言。
然而,诗仙李白笔下“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的秦岭主峰太白山,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瀛湖、橘染秋色的汉中……陕西并不缺乏山水生态旅游的“制高点”。近两年,陕西省旅游局完善定位、补齐短板,启动了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汉江沿岸旅游整体规划。
吊罐药膳肉、巴山特色鱼宴、蒸盆子、八大件……在安康市岚皋县溢河镇,60多位农家乐经营者坐上了“学生席”,由旅游主管部门从中国饭店协会请来的国家特级厨师,将当地特色农家菜的烹饪技艺进行改造提升,并现场手把手教授。
从2014年开始,陕西省旅游局启动了安康市乡村旅游“十县百村万人”培训活动,提升山区服务接待水平,打造生态旅游特色精品。目前,安康市乡村生态旅游综合收入已占到全市旅游总收入的40%。张骞墓、武侯祠、青木川、中国最大油菜花海……2014年,汉中市旅游产业实现总收入131.3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3.9%。
“美丽”正在这里变成财富。
生态民生亦可得
秦岭有个“熊猫村”。从汉中市佛坪县城出发,顺着秧岳通乡公路辗转80多公里,大古坪就在眼前。这里地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带,全村63户263人,是真正的“秦岭深处有人家”。
“30年前,世界上第一只棕色大熊猫丹丹就是我发现的。”村支书吕国友嘴角一扬。村民九成以上目睹过憨态可掬的野生大熊猫,当地的生态条件自不必说,“山大沟深没活计,年轻人逃之夭夭。”说起过去,吕国友皱纹上头,“咱又不能拿竹子当饭吃,光生态好有啥用?”
这两年,佛坪巧打熊猫牌,引导大古坪村一面发展经济林、魔芋、中蜂等绿色种养产业,一面兴办农家乐搞生态旅游,一面建设节能灶、沼气等降低林区资源消耗和污染,“村民生产坚持不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就连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不放鞭炮,就怕吵着熊猫邻居。”大古坪村保护站副站长刘斌笑道。
如今,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大古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33元,同比增长15.2%,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061元,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熊猫村”在秦岭内外声名鹊起。
据陕西省林业厅调查报告显示,秦岭地区野生大熊猫已有345只,种群数量增长幅度全国最高,种群密度全国最大。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种养、现代农业,近5年来,佛坪县在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排名中,持续前进了41位。
在汉中市宁强县熊家沟小流域肖家坝村,“咱陕南坡耕地,以前每亩地每年流失表土1.5厘米、损失氮磷钾肥270公斤,水土流失吸附着化肥农药直排河流,造成严重面源污染。”宁强县水利局副局长谢明亮说。
而在2012年,陕西省启动汉江综合整治水土保持工程,目前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3万平方公里,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27万公顷。“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现在变成了‘三保田’。”村民詹仕贵遥指远方,层层壮观的石坎梯田延伸到山腰,更高处已是茶叶的海洋。与综治水保工程同步,陕南生态避灾移民搬迁,已让20余万户75.35万人,从山上搬到山下的移民新居。(人民日报记者 王乐文 龚仕建 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