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限号:患者激增,基层能否“接得住”?
根据多家医院测算,4月1日我省城市大医院门诊“限时限号”后,只能接受原来50%~60%的患者。这就意味着,有一半左右的患者要分流到基层医疗单位就诊。基层医疗单位是否有条件“消化”这些新增患者?患者和这些单位自身都心存担忧。而此时城市大医院最应该做的,就是对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帮扶,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
患者说:不放心“下基层”
昨天上午,省立医院输液大厅里密密麻麻坐着近百名患者,以中老年人和儿童居多。一位女士告诉记者,她是从某县城带孩子过来的:“以前我也在社区医院看过病,但效果不是很好,护士打针水平也不行。还不如来大医院呢,医务人员水平高,看病踏实。”旁边一位大姐插话说:“可不是,我们那边的社区医院还有很多药拿不到,街坊邻居生病都到大医院看,实在行动不方便的才去社区医院。”
安徽省儿童医院输液大厅同样也是人满为患。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很多孩子都是感冒发烧等小病。明明是小病,为何不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呢?“主要是不放心,虽然说是普通的感冒症状,但社区医院的检查设备没有大医院的先进,如果是症状比较相似的其它病,耽搁了治疗就麻烦了。就算多花些钱和时间,还是到大医院看病心里比较踏实。”一位抱着孩子的家长表示,即便医院提高了诊察费,她以后还是会选择带孩子到大医院看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患者不愿意“下基层”的主要原因是认为社区医院医生水平有限、医疗设备陈旧不全、医疗服务项目有限、药品品种有限以及医生乱开药增收等。
基层医疗机构说:最缺专家型人才
在很多市民的印象当中,社区医院只能看感冒发烧、拉肚子等常见病,事实上,随着国家投入不断加大,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医疗服务也在不断完善。记者在合肥市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这里不仅设有普通门诊,还开设了针灸推拿科、口腔科、中医专家门诊等科室。“我们每天上午开两个诊室,每个医生半天的接诊量在五十人左右。”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明明告诉记者。
“以前我们生病了都是直接去大医院,后来带孩子在这里接种疫苗时才发现这里的医疗条件还不错,遇到感冒发烧这些常见病还是就近看比较方便。”附近居民龚大姐说,自己还经常来这里量量血压、听听专家的健康讲座。
“这几年基层医院的条件越来越好,虽然病人数量较前几年逐渐增加,但还是有一大部分原本可以在社区治疗的患者选择去大医院看病。”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医生坦言,很多社区医院配备了现代化的硬件设施,但最缺的还是专家型人才。
心有余而力不足
城市公立医院实施限号之后,会有大批患者分流到基层医疗单位,这些单位是否能够应对?“目前我们社区是免挂号费的,除了感冒、发烧等常见病之外,我们还要为老百姓提供一些健康咨询服务,对一些重点人群提供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周明明说。
合肥开展家庭医生试点以来,签约的市民正在从重点人群逐步扩大范围。社区医生除了要看门诊之外,还要定期到签约家庭走访。在周明明看来,由于社区医院的接纳能力有限,如果选择到基层就诊的患者数量出现激增,社区医院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提高水平是关键
我省在2012年底全面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改革核心是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经过两年多的探索,能否把老百姓留在家门口看病,实现“大病不出县”?
“经过对新农合参合病人进行统计,目前有大约60%的患者选择在县内的医院看病。”肥西县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想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他看来,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才是留住患者的关键因素:“在卫生资源配置上要加强引导,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政策支持,提高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通过薪酬制度改革等方式把人才留在基层。”
城市大医院说:慢性病到基层看
“根据我们的测算,会有40%左右的病人在大医院看不上病。”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表示,该院日门诊量在8000人左右,而“限时限号”后,医院每天只能接待5000人左右。其余的患者必须要去别的医院,或是到基层医疗单位就诊。
而省立医院做过统计,在现在的病人中,大约有30%~40%得的是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这些病伴随终身,但合理控制即可。”许戈良说,由于现在基层医疗单位设备、人员不健全,慢性病患者调整药物、做个检查都往大医院跑,无形中增加了大医院的负担。
在许戈良看来,慢性病的管理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就可以完成。他建议,可以在社区建立完整的慢性病管理中心,为慢性病患者建立电子档案。调整用药时,不需要往大医院跑。大医院的医生可以定期到基层医院帮扶、指导,这样将能分流30%的病人。
主管单位说:帮扶需要“精准”
“我们让百姓去基层就诊,我们自己去不去?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确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省卫生计生委主任于德志说,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是我省医改面临的“最大瓶颈”。
想要突破瓶颈,必须要让城市大医院的医生去基层、去社区。“目前很多大医院都对基层医疗机构有帮扶政策。”于德志说,现在正在谋划,让内科、专科大夫,通过培训成为“全科医生”后,到基层服务。此外,城市医院要向医联体内的基层医院“派医生”,实现对口帮扶。“这种帮扶就需要精准。比如基层医院转出病人排前5位的是什么病,就要有针对性地派医生。”
于德志举例说,阜阳现在正在进行“2240”对口支援项目,城市医院医生到基层去要看两种病,带两个徒弟,独立看40个病人,并且在基层帮扶的经历与医生的职称评定、晋升挂钩。“未来应该让大夫‘下去’,而不是让病人‘上来’。”于德志说,这种有序的“下去”还将与医师多点执业相结合,“目前相关配套政策正在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