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东 压力容器的“安全卫士”
陈学东,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先后获得省重大科技成就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日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学东很忙,记者约了三次才“逮到”他。身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他每天上午在办公室要处理大量行政事务,而下午和晚上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实验室忙着科研项目,这一工作习惯已持续多年。
1986年,陈学东以优异成绩从浙江大学毕业,分配到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的前身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工作。在放置各种仪器的实验室里,陈学东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大型压力容器的安全使用?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维护成本?如何实现大型、高参数压力容器的国产化?为了解决这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陈学东一干就是29年,科研成果累计产生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
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都需要大量能承受高温、深冷、高压、复杂腐蚀等极端条件的超大尺度压力容器。 2005年以前,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这些关键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 “国家和行业的需要就是我们科研攻关的方向! ”陈学东和他的研究团队迎难而上,历时数年,成功解决了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设计与制造难题,实现了百万吨乙烯工程大型低温球罐、液化天然气集输工程大型深冷液化天然气储罐等重要压力容器的首台套国产化研制,部分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结束了我国石化压力容器需要进口的历史。
以前,我国大型石化装置每年要停车检修,给企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2000年,陈学东在国内率先开展石化装置与城市燃气储配系统工程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为石化、燃气、冶金、电力等过程工业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技术保障。成果应用带来我国石化装置检维修理念和方式的一次变革,石化装置连续不停车周期从过去的1年至2年延长到现在的3年至6年,使得我国石化装置在运行风险降低的条件下年检维修费用降低了15%至35%,仅中石油、中石化每年节约检维修费用就超过45亿元。
我国目前在役压力容器217.5万台,锅炉60.9万台,10年前,每年发生爆炸事故百余起,伤亡100多人,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但经过陈学东和他的团队检测、分析、评估以及研制的压力容器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压力容器万台设备事故率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2.5降至目前的0.4,跻身发达国家最好水平。陈学东团队成为当之无愧的压力容器的 “安全卫士”。
在陈学东看来,当选院士是人生一个崭新的起点。现在,他又将目光聚焦在新的目标上:自主研发复合材料高压储氢容器。他告诉记者,以复合材料为载体的高压氢气存储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研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推动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我省乃至全国先进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感言】
为国家和行业在关键的时刻解决关键的难题,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