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霾”消费市场“雾里看花”别轻易被商家忽悠

14.12.2015  10:29

合肥一商场内, 空气净化器被放到家电区的显眼位置。 新安晚报 安徽网 记者 王从启/摄

新安晚报 安徽网(www.ahwang.cn)讯 “2013年以来, 全民开始有意识地为雾霾埋单。全国淘友们一年为雾霾花掉8.7亿元。”“‘双十一’ 网购节, 电商平台上售出了大约57万台空气净化器” ……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雾霾天气, 引来市场阵阵消费热潮, 然而, 在一片 “雾蒙蒙” 的市场里, 无中生有、 滥竽充数的情况并不鲜见。购买相关产品时, 您还得多留个心眼, 千万别被商家 “忽悠” 了。

防忽悠: 小心商家 “蹭概念”

无论是实体门店还是电商平台, 如今,“防霾” 似乎成为产品营销的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维生素 C能抗雾霾”“深海鱼油胶囊能防霾”“美容喷雾能防PM2.5”“木耳、 雪梨、 鸭血等能吸附人体吸入的颗粒物” ……很多保健养生品, 大打 “防霾牌”, 但其实际效用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这肯定是商家夸大宣传了, 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安医大二附院营养师陈秀丽告诉新安晚报、 安徽网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 从养生和保健品市场来讲, 目前没有可以直接产生抵抗雾霾效果的产品,“口罩可以直接阻隔污染颗粒物, 但是内服的药品和保健品没有这种直接的功能。”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雾霾或微小颗粒物是进入呼吸道的, 内服的药物是进入胃肠道的, 两个不同的系统, 哪来所谓 ‘吸附’ 功能呢?” 陈秀丽还解释了“清肺” 的概念, 中医说的 “清肺” 是指清肺热、 润肺滋阴, 并不是内服的东西直接到肺里去了, 而是一个人体机能的调节过程, 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果。

陈秀丽认为, 雾霾导致的人体疾病, 和其他很多疾病的 “原理”是一样的,“身体疲劳, 抵抗力下降, 免疫力不足, 很多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雾霾也是这样通过刺激呼吸系统致病。” 陈秀丽表示, 所谓“抗雾霾”, 很多只是商家炒作的噱头, 提高免疫力才是最关键的。

要甄别: 如何避免 “挑花眼”

买净化器关注核心指标

一些防护产品, 对雾霾有直接的防护作用, 不过产品之间差别也较大, 市民在选购时应注意甄别。

比如大热的空气净化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空气净化器品牌达 200多个, 价格不一, 技术不一。从净化技术来说, 目前空气净化器主要分为负氧离子技术、 过滤吸附技术、 光触媒技术等几大类。其中, 滤网过滤吸附技术最为常见。而主导空气净化器产品价格的有两个因素: 一是净化面积大小, 二是滤网材质好坏。在选购时, 应对滤网的指标格外留意。此外, 滤网因为一些特殊的物理结构和材料的化学性质, 不能洗洗再用, 用到一定时间以后, 必须换新的, 所以消费者在选购时应问清楚成本, 再进行选择。

另据了解, 不久前, 新修订的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正式发布,量化了判定空气净化器优劣的核心指标, 并将于明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国标将从四个指标对空气净化器的性能进行评定, 分别是洁净空气量(简称 CADR, 即单位时间提供 “洁净空气” 的多少, CADR值越大, 说明净化器的净化能力越强)、 累计净化量(简称 CCM, 是 CADR的耐久性指标, 级别越高, 寿命越长)、 能效等级和噪音。届时市民选购也将更有参考性。

挑选防霾口罩大有讲究

此外, 在口罩的选择上, 消费者应该认识到, 并不是所有的口罩都有防霾功能。防霾口罩中, N95型口罩是 “专业选手”。N95不是特定的产品名称, 只要符合 N95 标准, 且通过 NIOSH 审查的产品就可以称为 “N95型口罩”。由于 PM2.5颗粒较小, 普通纱布、 活性炭及医用口罩对其几乎没有防护效果。因此, 在雾霾天,专家推荐户外活动的人群通过使用以N95为代表的专业口罩, 进行防护。

不过, N95口罩密闭性强, 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较差, 可能会造成部分身体买净化器关注核心指标一些防护产品, 对雾霾有直接的防护作用, 不过产品之间差别也较大, 市民在选购时应注意甄别。

此外, 消费者还应选择去药房、 有授权的经销商等正规渠道购买口罩。一些电商平台上的商家, 贩售的防霾口罩价格低, 但工艺粗糙而且采用劣质滤材, 不仅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还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延伸阅读

“防霾” 消费不是长久之计

雾霾加剧, 带动相关产品热销。有人说这拉动了消费, 不假, 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随着相关法规的逐步健全、 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 湛蓝的天空必将重回人们的视线, 这种因为环境污染而引发的消费增长, 必然不可持续。

空气污染催生防霾消费

“防霾” 消费, 是雾霾催生出的一种经济现象。其实, 雾霾天气在 2011 年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而 “防霾”消费, 则是在2011年因一场持续性的雾霾天气席卷全国后, 才作为一个新生的概念, 被大家逐渐认识。

因此, 医药行业和环保行业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周期。口罩作为在雾霾天气中阻断可吸入颗粒物入肺的重要工具, 其销售量与 PM2.5 指数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在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下, 口罩的产量直线飙升。对于环保行业来说, 中国大气治理还处于早期成长阶段, 其自身是朝阳产业, 雾霾事件的常态化直接带动了以环保设施为主的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 如空气净化器、 PM2.5监测设备等。

防霾经济现象不可持续

然而, 空气污染不仅侵蚀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也消耗着经济增长前景。据世界经合组织研究, 仅仅 2010 年, 空气污染给中国和印度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高达 1.4万亿和 0.5万亿美元。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 空气污染对世界造成的损失的估值已达到每年3.5万亿美元。

2015 年, 被称作环保领域的 “政策年”。元旦伊始, 被誉为 “史上最严” 的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4月 16日, 历时两年多编制而成的 “水十条” 正式发布; 6月10日, 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发布;9 月底, 财政部联合十机构发起设立了1800 亿元规模的 PPP 基金, 两批 PPP 示范项目共 236 个, 其中环保类 162 个。在近期发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 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 “绿色发展”, 受到普遍关注。在 “十三五” 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中,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防霾” 消费作为一种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经济现象, 它的存在注定只能是短期性的、 不可持续的, 将会在短暂的 “繁荣” 后开始走下坡路。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李玉成认为, 以污染来 “带动”经济等做法和说法, 是剜肉补疮而已, 不可持续。

本组稿件由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 胡霞利 杨俊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