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思杰谱写人间大爱

21.09.2015  12:53

   从乡村教师到电视台记者

  高思杰今年42岁,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名乡村教师。当年的他,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从未想过今后会和新闻结下不解之缘。

高思杰在田间地头采访

  1997年,高思杰进修毕业后,进入阜阳电视台,当起一名记者。刚入行的高思杰住在泉河桥下一个10平方左右的出租屋里,推开门就是床。他充满斗志,因为对于学教育的门外汉连简讯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他来说,清楚知道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业务水平。于是,在那段时间里,他研究各种音像资料的拍摄手法和构图特点,甚至通读了安徽百科全书,为以后自己也能扛着摄像机独立采访报道作着充分准备。一年之后,他的稿子便出现在了安徽电视台。有一回,高思杰去阜南柳沟乡采访一位老教师,那是一名退伍军人,一生未婚,用微薄的工资收入资助村里的孩子上学。破旧房屋门口,支着一口小锅,高思杰到老人家的时候,老人正在吃饭,锅里的面条是前天剩下的,热了一遍又一遍。采访结束临走时,老人的一句“要不要给你拿俩茶钱”,更让高思杰触动。他突然意识到,其实很多老百姓在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记者是干什么的。而社会上流传的那些“多给多发,少给少发,不给不发”的流言,让他手中的摄像机变得沉甸甸的。那一刻他下定决心:必须做一个干净的、有良知的记者。

   曾参与抗洪、抗击非典等大型报道

  2007年夏季,一场5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席卷淮河流域。高思杰第一个赶到抗洪一线王家坝闸,上午采访,下午回到台里编辑、传输,夜里再赶回王家坝。

  在那个高温的夏天,头顶着烈日,脚蹚着洪水,夜里三张床上挤了18个人,还有大个的蚊虫叮咬,可高思杰不分昼夜,一呆就是32天。饿了泡方便面,别人丢在地上的半瓶矿泉水他捡起来就喝。坐在冲锋舟上,迎面激起水浪,高思杰就弯腰低头,紧紧搂住摄像机以防被水打湿。最终,60多条新闻报道在各级媒体播出,让全国观众了解到在安徽阜阳有一种王家坝精神。 2003年的抗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有人“谈非色变”。高思杰安顿好家人后,义无反顾走进了隔离病房。由于个子高,别人穿一套防护服,他得两套才能完全裹住,可穿上之后问题来了,防护服太厚,不方便行动不说,由于天气太热,脸上全是汗,趴在镜头上就会起雾。没办法,有时候为了拍摄,他就把防护服脱了,只戴口罩。就这样,连续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跟踪采访,他在安徽台、中央台发稿24条,报道了从发生疫情到取得抗击“非典”阶段性胜利的全过程。

   女儿患病去世后捐献器官

  由于高思杰和爱人工作都很忙,女儿高雨桐从小就在姥姥身边长大。有时十天半个月也见不上爸爸一面。那个时候的雨桐经常会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爸爸为什么你不到幼儿园接我?爸爸我能去你家吗?”

  女儿乖巧文静,从小到大很少让父母操心。可2014年年底,12岁的女儿却越来越不正常。高思杰带女儿去医院一检查,孩子被确诊为脑干肿瘤,之后还发现有丘脑肿瘤。接下来的日子,高思杰和家人带着女儿辗转上海、北京求医。但现实的残酷,远远超出了想象。雨桐一天比一天虚弱,从不能走路、不能吃饭,到不能说话,再到最后无法自主呼吸……高思杰说,那个过程,就像一次时间的倒流:十多年前,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婴儿,一步步学会吃饭、说话、走路,慢慢成长为一个大姑娘。可现在,时光全部倒流了。

  今年1月底,一场大雪笼罩着阜阳,高思杰心里一片空白,他不忍心就这样看着女儿离去,这个近一米九的汉子失声痛哭,“雨儿,不要走好不好?给爸爸一次补偿的机会,爸爸带你去你最想看的大海,好不好……”

  孩子才12岁,如何让她在这个世上留下点印迹,为社会做点什么?痛定思痛,高思杰和爱人最后作出决定:“捐献女儿的器官,让她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2月13日,两人签下《中国人体器官登记表》,决定捐献女儿的眼角膜、肾脏以及肝脏。 14日凌晨,小雨桐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这个痛苦的决定也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选择,第2天下午,小雨桐捐献的眼角膜让2名患者重见光明。两个肾脏也让省外的两名肾病患者重获新生。高思杰的大义之举让12岁的女儿走后足足救了四个人。今年的4月1日,高思杰到阜阳市红十字会填写了器官捐献志愿书,准备百年之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肾脏和肝脏器官。高思杰说:“女儿只陪了我们12年3个月零26天,我真的舍不得她,我想通过这种方式,陪着她一直走下去。”

   坚持做有党性的新闻工作者

  说出来简直难以置信,18年的记者生涯中,高思杰连续17个大年夜,没有和家人一起团聚。这么多年来,他在火车站和返乡民工一起过年,在军营和武警战士一起过年,在王家坝和搬迁群众一起过年,在医院和医护人员一起过年。

  入行18年,高思杰扛着沉重的摄像机,不是在采访就一定是在去采访的路上。他每年发稿量累计近600条,其中在央视、省台发稿200条以上,多的年份达300多条。在他的作品当中,有69件获得“安徽新闻奖”、“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省市级奖项。不仅如此,高思杰还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先后发表论文13篇,并获得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首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等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称号37项。

  有人说高思杰傻,工作就是工作,何苦和自己过不去。可高思杰却说,省台和央视的新闻就30分钟,你不发,别的地方的新闻就上去了。阜阳是个千万人口的城市,要加快发展,需要向外界树立良好的形象。

  “记者被人称为‘无冕之王’,手里的摄像机赋予我很多的权利。如何使用它,这很重要。”高思杰说,“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阜阳发展作点贡献。”

   记者手记

  在记者的镜头里,有感动众人的道德模范,有牵动人心的重大灾难,有家长里短的奇人趣事,也有揭露黑暗的监督报道……这一次采访,我们把镜头转向自己,告诉大家在记者行业里,有这样一位同行,在平凡的岗位里做着不平凡的事。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读者阅读一篇几百字的报道,可能只需要不足1分钟的时间。但很多人不会想到,这几百字的报道里,包含了采访、调查、拍摄、写作、编辑等大量工作。

  高思杰作为一名一线记者,非常优秀,也非常令人敬佩。平均每年约600篇发稿量,无论在哪个城市的报社或电视台,都能称得上是“高产”。一段时间里努力工作,很多人都能做到。而十几年如一日地勤奋工作,就值得众人学习了。采访过程中,高思杰多次提到“对不起女儿”。他觉得自己陪女儿的时间太少,女儿去世后他心里是满满的愧疚。如今,接受女儿器官移植的人身体健康,对高思杰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因为他知道,女儿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在延续着生命。而继续努力工作、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高思杰相信这样才能告慰女儿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