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持续提升

10.11.2016  09:33

2015年,阜阳市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在皖北地区率先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的战略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强化创新服务,推进创新创业,加速成果转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动力增强,研发能力提升,创新效益凸显,较好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是研发主体活力显著。加大培育创新主体力度,支持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成为成果转化的主体、成为科研组织的主体,推动企业增强创新能力。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47家,同比增长17.6%,其中有R&D活动企业89家,同比增长3.5%;有研发机构企业141家,同比增长54.9%。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81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72家。分企业规模看,中小微企业研发活动活跃,分别占全部工业企业、有R&D活动企业、有科研机构企业93.4%、75.3%、79.4%。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有1526家,占98.6%。从企业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有1460家,占94.4%。

二是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省科技创新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积极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多渠道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6.5亿元,同比增长23.8%,增幅位居全省第2位;使用政府科技活动资金5064.2万元,同比增长30.3%。全市获省立项或资金扶持科技项目74个,争取各项补助及奖励资金近6000万元,同比增长3倍,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争取企业购置研发仪器设备补助争取资金1943万元,居全省第3位;争取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8个、资金1040万元,资金争取居全省第3位;争取省高层次人才团队扶持资金1000万元;争取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244万元;争取以众创空间为重点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项目1个,资金80万元。从研发投入结构看,政府财政研发投入撬动作用明显,全市大中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69%,使用政府资金占49.1%。

三是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存量”抓提升、“总量”抓扩张,不断增强平台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资源共享和服务孵化等功能,积极构建科技研发、转化、合作、服务多元化创新平台。阜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太和生物医药和物流、界首粮食机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太和医药高端制剂特色产业基地被列入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界首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安徽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阜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围绕产业发展、资源共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主线,统筹布局和整合资源,着力构建面向企业、支撑产业、引领区域发展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产业创新战略联盟5个,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1家,院士工作站1个,工程实验室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进一步完善,吸纳创新型小微企业17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发明创造成效显著。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综合效能。2015年,全市申请专利1518件,同比增长62.4%;其中有效发明专利747件,同比增长97.6%,每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首次突破1件,达1.14件。其中太和县比去年同期增幅达248%,阜南县、颍东区发明专利申请增幅分别是185.6%和171.7%。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申请发明专利20件,授权发明专利5件。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显著改善,上半年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5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20件。知识产权投融资额明显增加,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充分显现,全市专利质押贷款累计达21笔,融资额累计达1.72亿元。新产品产值170.6亿元,同比增长62.9%;新产品销售收入162.1亿元,同比增长59.1%。

五是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安排资金链,在煤电化工、生物医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贝克药业“抗艾滋病药物拉米夫定原料及其系列组合制剂开发”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是近20年来我市首次获此殊誉;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28.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5.3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6%,较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开发新产品577件,同比增长45.7%;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8.25亿元,同比增长54%;新产品销售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