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为期三个月的禁渔结束 渔业捕捞量明显提升
7月1日,阜阳市为期三个月的禁渔结束,渔民开始张网捕捞。
中安在线讯 据阜阳新闻网报道,今年是阜阳市实施禁渔制度的第16个年头,也是实施增殖放流的第6个年头。两项举措的成效如何?记者进行了走访。
渔业捕捞量明显提升
7月12日一大早,颍东区渔民袁世强开着电动三轮车来到三角洲水产品交易市场。
“老袁,今天成绩不错啊!”看到车厢里4个塑料桶装得满满的,老友们纷纷笑着打招呼。
“当然不错了,至少有120斤。”袁世强一边回答,一边将塑料桶卸下过磅。清理水分、去掉塑料桶的重量,袁世强今天一共打了127.3斤鱼。
再经过筛选分类,这些鱼一共卖了370元。拿着现金,老袁乐得合不拢嘴。
年过花甲的袁世强一生与河相伴,8岁起就跟着父亲打渔,摇着木船穿梭在沙颍河上,去过界首,也到过颍上。上世纪90年代,因为河水污染、过度捕捞等多种原因,阜阳市自然水体渔业资源锐减,沙颍河、泉河、茨淮新河内几乎没有鱼可供捕捞。
那时候,袁世强凌晨1时左右下河,忙碌到上午8时,只能捕一二十斤鱼,收入不过四五十元。禁渔和人工增殖放流相继实施以来,阜阳市水域的渔业资源得以恢复,捕捞量明显提升。正常情况下,袁世强每次捕鱼60斤左右,平均收入达200多元,收入提高了4倍。
共放流鱼苗1亿尾左右
据阜阳市水产局渔政科科长丁图强介绍,阜阳市在淮河阜阳段、沙颍河阜阳段干支流等27处水域,全面实施禁渔制度已经16年,禁渔面积24万多亩,目的是让鱼儿得以休养,创造良好的自然繁殖环境。
2011年,在禁渔的基础上,阜阳市又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前两年,放流区域主要集中在淮河干流阜南县段。
2013年开始,市水产局及阜阳所辖7个县市区水产部门(临泉县不在规划范围),全面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放流区域包括淮河干流和沙颍河水系。
记者注意到,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县市区充分认识到人工增殖放流的生态效益,多个县市区超额完成了预定任务。
以太和县为例,今年上级部门下达的人工增殖放流任务是260万尾,实际上该县增殖放流了400万尾。
据不完全统计,阜阳市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以来,共向淮河、沙颍河、茨淮新河投放鱼苗一亿尾左右。河流水生生物种群结构有所改善,水质得到净化,全市渔业呈稳定发展态势。
201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10.5万吨,同比增长4.9%,渔业产值达18亿元。预计今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可达10.8万吨,产值超过19亿元。
渔业资源养护需社会支持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自古以来,阜阳水美,养育了万千颍淮儿女。作为淮河的重要支流,沙颍河同样如此。随手拎起几条鲢鱼,袁世强从鳞片的不同就能判断鱼儿的年龄。
据介绍,放流一年的鲢鱼体重在1千克到1.5千克左右,放流两年的体重达3千克到3.5千克左右,放流三年的体重都在6千克以上。
让袁世强和渔民们高兴的事还有,近两年他们在捕捞中时常发现阜阳银鱼、颚针鱼、短颌鲚等鱼类的踪影。
渔业专家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几种鱼广泛生活在阜阳市水域内。后因河流水质恶化而消失,成为稀有鱼种。它们的重新出现,说明阜阳市河流的水质正在好转,鱼类种群正在恢复。
“禁渔和人工增殖放流的成效已经显现,但今后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阜阳市渔业资源衰退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压力依然存在,渔业资源养护工作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曹亚伟 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