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太空种子”已繁育出第五代
中安在线讯 据阜阳新闻网报道,还记得乘坐神舟十号遨游太空的阜阳“太空种子”吗?返回地面后,在阜阳市农业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下,目前小麦种子已经繁育出了第五代品种,其综合抗性、丰产性能均有很大提高,近日受到了省小麦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升空时,搭载了由阜阳市选送的200克小麦种子、100克大豆种子,这也是我省小麦、豆类的第一次飞天。在太空遨游15天之后,这批种子随同飞船一同返回地球,最终回到市农科院。
“种子进入太空后,利用太空的高真空、宇宙射线、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实现自身基因变异,再回到地面,经过科研人员多代筛选、培育,形成特性稳定的新品种。”市农科院院长蒋成功介绍,早在2008年“神七”上天之前,阜阳市就申请选送良种进行太空培育,但好事多磨,直至2013年才得到国家航空航天办公室批准。
“拿回航天种子后,我们就成立了小麦、大豆科研团队,并于当年进行播种。”蒋成功介绍,其中小麦团队8人,大豆团队9人,都是市农科院精干力量。
为加快推进研发进程,阜阳市采取了循环播种、加代繁殖的方式。以小麦为例,10月份在阜阳播种后,11月底起苗移植到海南进行南繁,2月份收种。3月份拿到青海进行北繁,8月份收回种子后,10月份又可在阜阳播种。
目前,小麦的太空种子已繁育出第五代,大豆也繁育出了四代。蒋成功介绍,从小麦的繁育结果看,综合抗性(抗病、抗倒、抗寒等)和丰产性能都比以前明显提高,比如小麦株高比原来矮5-8公分,抗倒性增强,不同程度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增加。
5月17日,全省小麦专家组参观了市农科院种植的太空小麦后,给予了很高评价。“目前只能算半成品,还要经过三至五年的培育,通过省和国家认定,才能形成新品种进行推广。”蒋成功表示,未来阜阳市推出的航天小麦、大豆新品种,将填补安徽省的空白。
为加快太空种子的繁育,阜阳市科研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在海南、青海期间,科研人员过着“打游击”的生活,租住的是民房,自己买菜、做饭,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海南属高热、高湿地区,在试验种植基地,科研人员天不亮就进入田间,进行播种、栽培管理、抗旱、病虫害防治,连早饭都顾不上吃。等到中午离开田间时,全身都被汗透。
“俗话说,傻子下雨往外跑,但我们的科研人员一到下雨就朝地里跑。”蒋成功说,下雨易导致排水不畅、苗株倒伏等问题,要及时处理。不少科研人员在海南一待就是十几天、一个月,春节期间都不能回家,“但是为了早日研发出成果,大家任劳任怨”。
蒋成功介绍,今年,市委、市政府投资在海南建立永久性南繁基地,并建设了配套设施,改善了科研条件,“更有利于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刘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