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一古村寨内发现清代铸铁大炮 文物部门将妥善保护

23.05.2015  15:47

        日前,知名网友“神羊”根据热心市民刘罡等人提供的线索,在颍州区三十里铺吴寨村一土地庙前发现了清代“福建陆路提督程公”石碑、“保寨大将军”铸铁大炮等重要文物,为研究“程门三提督”课题、清代地方民兵组织“团练”的武器装备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古碑、古炮藏身古村寨

吴寨,北依颍河右堤,南临105国道(曾是古代驿道基址),地理位置重要。据1987年《阜阳县地名录》记载:“吴寨,清代有吴姓居此,清末程姓建寨,故名。现杂姓。”

在寨中位置,建有一座坐北面南的土地庙。庙前摆放着一门铸铁大炮、三通清代石碑和砖砌香炉,香火一直旺盛。

身披红绸的铸铁大炮重约两千斤,长约两米,粗约40至50厘米。掀开红绸,可见炮身乌黑锃亮,清晰铸有三行铭文:“奉谕团练,四十里铺保;保寨大将军;大清咸丰四年仲春月经德堂制。”

在土地庙东侧,立着两通石碑,倒着一通石碑,计三通清代石碑。一是刻有“皇清诰授建威将军故前福建陆路提督程公”大石碑,落款“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另两通石碑,隐约可见“皇清”、“□神道碑”、“□□河南补用府署”、“皇清诰授武显将军奏调河南helliphellip”、“龙飞宣统”等字样。

“神羊”认为,三通清代石碑应与程文炳有关。

古碑、古炮经历曲折幸存至今

“吴寨是吴姓人家从别姓人那里买来的。后来吴姓家道中落,便把吴寨卖给程家。” 现年73岁的吴寨村村民赵洪然说,吴寨原是一个四方四正的寨子,寨墙高一丈余,四个角装有四门炮。寨子只有南门可供出入,寨门高大。赵洪然幼年记事时,寨门还在,村民摘下一扇寨门,可以当戏台。村民用太平车拉麦秸,捆扎得像麦秸垛一样高,也能从寨门通过。由此可见寨门的高大壮观。

对于“皇清诰授建威将军故前福建陆路提督程公”石碑的来历,赵洪然说,吴寨北边颍河坝子旁,是洄溜集到阜阳的大路。路边本来有三个碑,全部为程文炳家族而立。程氏家族功名显赫,在碑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向程公表达敬意。

上世纪50年代前后,不知什么原因,三个碑只剩一个了。后来,余下的那个石碑连同其他石碑,被拉到寨门口,用于修桥。上世纪80年代,重修寨门口桥,石碑又被挖出来,放在寨子里的水井沿,直到赵洪然等人发起修建土地庙,村民才将石碑立在庙前。

“这门炮总共就放过一次。”赵洪然回忆说,当时炮内装上火药、碎犁铧、碎锅铁等,“轰”地一声巨响,大炮的巨大后坐力,把地面撞出好大一个坑,因大炮火力太大,之后没有再开过炮。“大炼钢铁”时,这门大炮因太粗大,要运到别处的高炉熔炼,在过颍河时,差点压沉渡船,只好运回吴寨,大炮得以幸存。

赵洪然说,曾有人要买铁炮和石碑,村民断然拒绝,认为这些老物件承载村民太多感情,不能离开吴寨。

古碑所述“程公”为程之伟

阜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兴武在仔细查看古碑后,感觉古碑字迹像是没有显示完整。根据是:“皇清诰授建威将军故前福建陆路提督程公”碑,落款为“光绪三十四年正月”。此时,程文炳正在“长江水师提督”任上,如果是程文炳的碑,为什么不提现任职务,而提曾任职务?但由于石碑埋在水泥中,无法证实被埋部分有无文字。

21日上午,心存疑问的李兴武,与阜阳市博物馆原馆长韩自强、阜阳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一道,再次前往吴寨。在征得村民的同意后,将石碑挖出。果然,石碑被埋的部分,显示出“讳 之伟神道”字样,原来是“程门三提督”之一程之伟的神道碑。

立于该碑右侧的一通残碑,也被挖出,被埋部分也有文字:“讳之千神道碑”。

“程之伟排行老三,程之千是程之伟的五弟。”李兴武兴奋地说,该碑的发现,丰富了程之伟光绪十五年之后的资料。之前,资料只显示程之伟“前清授建威将军,官大同总镇”。

“虽然我们从早上一直忙碌到午后,非常辛苦,但我们考证清楚了史实。”李兴武难掩内心的喜悦。他认为,如果村民赵洪然介绍的情况无误,“皇清诰授建威将军故前福建陆路提督程公讳之伟神道碑”的原立处,应为程氏家族墓地。

李兴武说,古碑的发现,对研究程之伟及程氏家族意义重大;而铁炮对研究清末捻军、太平军及当地群众筑寨自保、防匪防盗等历史,是难得的实物,非常珍贵。 “石碑和铁炮能保存至今,说明村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没有这些乡贤的爱护,这些文物有可能早已无存。”李兴武说。

目前,文物部门对这一重大发现十分关注,正在研究方案,对古碑和古炮进行妥善保护。

链接

“程门三提督”:指程文炳、程允和、程之伟三人。三人因久历戎行,供职军界,被誉为“程门三提督”。三人同籍同宗同一个时代,程文炳长程允和十岁,低程允和一辈;与程之伟同辈,大程之伟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