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小伙大学毕业收秸秆 年收入超百万

12.06.2014  12:41
导读:虽然眼下被死死地“”在农村,每天只能睡到三四个小时,但他依然喜欢这种生活。他叫孟凡辉,阜南小伙,去年大学毕业后在家乡开起了公司,专门回收、加工秸秆,年收入超百万。

孟凡辉在田间收购秸秆

虽然眼下被死死地“困”在农村,每天只能睡到三四个小时,但他依然喜欢这种生活。

他叫孟凡辉,阜南小伙,去年大学毕业后在家乡开起了公司,专门回收、加工秸秆,年收入超百万。

累:每天睡三四个小时

清瘦的脸颊,黝黑的皮肤,沙哑的嗓音。

6月5日傍晚,阜南县王家坝镇,麦地里的秸秆正在打捆作业。

麦地一角,身材瘦弱的孟凡辉用双手抵住一辆三轮车尾部,三轮车里装满了成捆秸秆。“一二三,走!”孟凡辉用力将三轮车推向平整地带。

秸秆将被送往镇上的中转站,最终的目的地是孟凡辉所在的公司。去年之前,这些秸秆会被农民就地焚烧,但自从孟凡辉收购了这片麦地的秸秆后,废弃的秸秆有了去路,农民也多了一笔收入。这些秸秆将被加工成一根根直径约1厘米的燃烧棒,作为煤炭的替代品销往山东、江苏以及省内部分地区。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小时里,孟凡辉的手机不断响起,有外地企业找他下订单的,有打电话找他收购秸秆的,但更多的电话是驻村负责人找他协调打捆机和打捆绳的事。

“对不起,这几天实在太忙了!”每接一个电话,他都会向记者重复类似的话,“两三分钟一个电话,事情太多了。”

孟凡辉说,每天早晨4点半,他起床后,要调配各个驻村管理人员,给打捆机加油、保养,6点半前做好全部准备工作后,机器全部下地打捆作业。

白天,孟凡辉穿梭在各村的麦地里,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才结束地里的工作。回到公司后,他还要记录每个村秸秆打捆的进展,机器的运行情况,直到凌晨1点钟左右,他才能睡一会儿。

赚:收入在200万以上

疲惫,是孟凡辉这段时间最深的体会。“公司刚运营不久,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我去协调,有时候真感觉忙得喘不过气来。”而这种状态,从去年的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

去年5月,孟凡辉和大学室友一起回到阜南老家,创办了新能源科技开发公司,开始收购当地午、秋两季秸秆。当年10月,公司三条生产线安装完成,经过两个月的生产、销售,获利60万元。

在尝到甜头后,今年4月,孟凡辉为扩大公司的生产规模,吸纳当地群众参与,控股55%成立了一家农村合作社,耗资400多万购买了43台打捆机。

去年,孟凡辉只有4台打捆机,如今机器一下子上涨十倍,秸秆收购的面积也从去年的2万亩上涨到现在的十万亩,涉及王家坝、地城、洪河桥等多个乡镇。“可能是步子迈得太大,目前的情况不是太理想。”孟凡辉分析,因为机手都是新手,操作技术不太成熟,机器磨损较大,再加上规模扩大后,管理经验不足,今年的利润很难实现最大化。尽管如此,孟凡辉预计今年的收入应该在200万以上。

“不过,这都是暂时的。”谈到未来,这个瘦弱的小伙子信心满满,他计划用三年时间,再创办两个养殖基地——养牛、种食用菌。“农村的秸秆是用不完的,我想建一个养殖场,把收购回来的部分秸秆用来养黄牛,黄牛的粪便和秸秆结合,可以种植食用菌,废弃物和秸秆结合固化,再生产燃料,这样就可以实现秸秆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循环利用。”

相关新闻

烧饭用沼气,花费少一半 

最近,在阜南县洪河桥镇钐岗村境内,距离沼气站最近的60户村民家中,有的煤气罐已经变卖,有的罐子放在墙角落满灰尘。这些人家不再用液化气了,取而代之 的是入户沼气。        今年4月,钐岗村新农村沼气供应站投入使用。整个沼气站面积不大:在一个堆放秸秆的仓库外,600㎡的露天池里存放着半米多深的秸秆。仓库里的秸秆被机器 粉碎后,放进这个储存池里发酵,沼渣、沼液被分离后,沼渣被运往田间作为肥料,沼液经过进一步的分解和净化,便成为沼气供应到村子里的每家每户。        52岁的郭珍住在距离沼气站几十米远的地方,沼气管道直通厨房的这一个月来,她深切感受到实惠。“以前俺家烧水用柴火,烧饭用液化气。”郭珍说,以前平均 每个月要用一罐液化气,要花100元左右;家里通了沼气后,费用只要原来的一半。        据钐岗村沼气供应站站长郭庆明介绍,预计到今年下半年,沼气管道将通进全村600户人家,企业也将实现盈利。如今,郭庆明正在安排车辆和人员,收购附近麦 地里的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