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农民余成珍孝老如子传美德

09.09.2015  13:03

  余成珍是阜南县段郢乡闫楼村村民。她从1991年起,坚持照顾村里一名五保老人,在琐碎的生活中揉进浓浓的爱意。24年来,她的孝顺美德在家里树立榜样,在村里传为佳话。

  接老回家,犹如捡到“一块宝”

  91岁高龄的蔡吕氏是是一名五保老人,患有多种疾病,她常说自己是个苦命人,丈夫去世早,三个女儿纷纷出嫁,自己孤身一人住在政府给建的房子里。可自从跟余成珍结了缘,她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遇上这样一个不是女儿胜似女儿的人。

  刚开始,蔡吕氏有一亩地,自己无法耕种,余成珍帮她种,收的所有粮食都交给她,还经常送去一些吃的。后来,蔡吕氏的身体越来越差,三个女儿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方便照顾,“任性”的余成珍就把她接到了自己家中。“到了俺家,只要我在家,从来没让她做过饭、干过活。”

  余成珍将蔡吕氏接到自己家中时,并不是因为家中富裕,反而是家中最贫困的时候。余成珍和丈夫都是干建筑的工人,“那时候我一天15元,他一天20元,我们干了6年的建筑活。”余成珍说,当时要挣钱给三个孩子上学,还要照顾老人,村里人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她是不是有点“傻”。

  余成珍不是“傻”,而是有一副热心肠。“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余成珍说,自己的婆婆不在了,在她眼里,蔡吕氏就像自己的母亲,一回到家,看到老人在门口坐着,遇到事,可以和老人说说,感觉有了底气和支持。余成珍常说:“人都会老,她一辈子也可怜,不照顾好她,心里怎么能过得去呢?”

  在余成珍和丈夫的努力下,三个孩子长大并工作,家境好转,她也不用再干活挣钱了。可让她更高兴的是,终于能有更多精力照顾老人了。

  孝老如子,她把老人当作“老小孩”

  余成珍对老人的爱融入到生活中的点滴中,时时处处该顾及到老人“老小孩”的一面。有时老人会像孩子似地馋嘴,她给孩子买零食时也总会给老人带上一份。老人有时脾气古怪、话语唠叨,她总能耐着性子听,从不烦躁。

  人上了年纪,难免会生病。2013年夏季,蔡吕氏吃了晚饭后到屋里睡觉,睡到半夜时,余成珍听到她屋里有动静,就立马跑了过去,看到蔡吕氏睡在了地上,屋内有几处大便。这一幕,让余成珍很是心疼,连夜将老人送到医院。原来,当晚蔡吕氏突然发病,大小便失禁。在医院忙完了,余成珍就赶紧回家给蔡吕氏打扫屋子、洗衣服,收拾妥当,才把蔡吕氏接回家。

  除了蔡吕氏,余成珍家还有88岁的公公需要她照顾。余成珍的公公身体也不好,需要常年吃药。村民张恩才介绍,有一年,余成珍的公公病得特别严重,当时棺材都准备好了,但余成珍坚持给公公治病并悉心照料,后来公公的病渐渐好转,现在身体不错,能够照顾自己。

  两位老人耳朵都有点背,在家里大声讲话,渐渐成了余成珍的习惯。在余成珍眼中,这俩老人,需要她像对待孩子那样呵护。老人不能吃凉的,她就把苹果、梨等放在开水里煮一下;老人不能吃硬的,她就常熬粥或者手擀面条。此外,她还喂了鸡,打理出一片菜园,就是为了让老人吃得更健康……

  爱老及老,孝顺美德已成“传家宝”

  每当有人问余成珍为什么如此坚持地照顾老人,她摇摇头,说不上来原因。憨厚的她不图任何回报,就是单纯地觉得,孝敬老人是她应该做的,“也就是多做一碗饭,多摆一双筷子”。

  看到母亲如此,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几个孩子也十分有孝心,争着帮助母亲照顾家中的老人。“孩子们都喊她奶奶。”余成珍说,大儿子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二儿子毕业后做生意,两个儿媳也都是大学生。 “儿媳经常给我钱,让我给老人买吃的,今年过年时,两个儿子给了我一万多元。”

  余成珍的事迹,让人想起了现在仍有些农村家庭里孩子不赡养老人,还有人上演“婆媳大战”,她默默坚持孝顺老人的行为,跟这些人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无疑值得很多人学习。

  “村里人都夸余成珍好,很多人把她当榜样。”一位邻居说,村里老人没事就在一起叙叙,都夸余成珍是个好人。

  2015年4月份,余成珍被评为“阜阳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