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江经济带安徽生态优先确保绿水东流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6300公里的长江,横贯安徽416公里,被称之为八百里皖江。
在前不久的安徽省委常委会会议上,省委书记李锦斌强调,要始终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作为首位任务,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战略引领,坚持生态必须优先是“红线”和第一位的要求、发展必须绿色是“底线”和最根本的出路。
坐拥长江800里岸线的安徽,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奏响了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保护不是不发展而是高质量发展
强调保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追求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省政府要求我们在2019年底前从长江沿岸搬迁,我们自我加压,争取提前一年完成。”这段时间,安徽曙光集团总裁汪晓波一直忙着搬迁改造的事,从安庆市迎江区老工业园到安庆市高新区,规划投资58个亿,现已投入40个亿,无论是规模还是资金上看,都不是轻松过程。
“与其说改造,不如说是新生。”汪晓波说,过去考虑到航运条件,曙光化工和许多企业一样,将厂址选在江边上。利用搬迁的机会,企业实行自我革命,彻底转型升级,摒弃已经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的化肥生产线,转而深度开发石油加氢技术。
不久前,在电视上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汪晓波觉得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总书记说,‘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这和我们沿江企业面临的局面高度贴合,过去在长江沿岸,有些企业废水经处理达标排放,部分企业则不然,偷偷直排的情况屡禁不止。现在,到了安庆高新区,所有企业的废水经过处理,统一汇入园区污水厂。从制度上勒住了污染的源头。”
“摒弃过去的污染老路,才能为新动能创造条件,实现腾笼换鸟。”汪晓波说,年底前,沿江的企业旧址就会拆除完毕,经营了20多年的化肥生产线也随之落幕。在安庆高新区,该企业迎来新的曙光,与安庆石化等企业合作,实现循环经济,“我们生产的氢气提供给安庆石化,他们生产的丙烯则提供给我们,下游的企业还能收购我们剩余的煤渣进行深加工。效率提高了,效益自然再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在实践中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
不只是汪晓波,在安庆市高新区,和他一样在环保的倒逼机制下,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还有许多,但大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无二致,那就是把创新、协同当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他们看来,在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地方的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提升区域的总体竞争力。
“增绿”长江守住生态优先红线
2017年4月25日,建于1952年的中石化芜湖分公司油品码头正式关停,并对输油管路实施拆除,进行物理隔断,船用流体装卸臂组织设备停用。
芜湖中石化油库坐落于该市镜湖区天门山西路段,在过去位于郊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距离芜湖市中心不足4公里,临江而建,与长江仅一堤之隔。
油库厂区南边不足50米处,是挨着油库围墙而建的居民小区;在距离码头不足150米的长江下游处,是承担了芜湖老城区60%居民用水的二水厂。
毋庸置疑,搬迁,是不二的选择。
按照要求,城市居民饮用水取水口管道上游500米,下游200米范围属于水源保护区。在搬迁整治过程中,芜湖市足足把范围标准放大了一倍,沿岸线小码头全部予以取缔。为此,2017年,芜湖市还受到了中央环保组的表扬。
回想起当初,搬迁工作不是没有压力。镜湖区天门山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张志平告诉记者,早期规划赶不上城市发展的需求,对此前环保督察组提出的问题,举一反三,不仅对水源地保护,长江沿线的码头关停并拆除,还对沿江岸线上的违法搭建、非法采砂点集中整治。
芜湖市委书记潘朝晖曾就中石化码头搬迁坚定表态:“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必须解决,躲不过去,绕不过去,也拖不过去,再难也要投入。”
芜湖三山区是个临江区,也是芜湖市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近年来,该区把现代农机装备、现代服务、新材料等绿色产业作为主打方向,集群优势日益凸显。
“建设长江经济带,首先必须要保护好长江,坚决不搞破坏性开发,招商引资以优质高效环保产业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芜湖市三山区招商局局长晋松说。
如今已经落户三山区的格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最好的典范。
常年定居上海,学环保专业出身的梁锐振,在3年前随着公司的派遣,来到芜湖专门从事水环境的治理。在他看来,环境治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环保需要呼吁,更需要众人参与。
他所在的格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重点服务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污泥资源化利用和黑臭水体治理的企业。如今,包括三山区上游主沟在内的12条河流已经纳入格丰的治理业务范畴。其中,三山上游主沟的水质,从此前的黑臭达到四类水标准接近三类水。
一江清水东到海有颜更有值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对于安徽而言,共抓大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地处长江干线下游,肩负着一江清水东到海的最后几道关卡,保护好发展好,安徽责无旁贷。
2017年4月到10月,半年期间,马鞍山郑蒲港新区取缔非法码头,紧接着完成复绿并于当年11月底通过国家验收。
马鞍山市港航管理局郑蒲港分局负责人宋昆介绍,过去的码头建设规模不大、实施设备陈旧、装卸作用单一,基本没有环保措施,不仅存在安全和消防等重大隐患,还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一年来,长江干线郑蒲港新区12座非法码头被坚决取缔,腾退岸线并完成整治的码头全部复绿,面积达82735平方米,岸绿水净的景色重现长江。
少了“散乱差”的小码头,多了“高颜值”的景观带。在郑蒲港的西梁渡口,东梁山和西梁山隔江相望,诗仙李白笔下的“天门中断楚江开”就出自于此。
暮春时节,记者驱车沿着江堤向西梁渡口驶去。在宋昆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此前的码头堆场已经被2米多高的杨树替代,正在抽芽吐绿的成片杨树林,将长江岸线点缀得生机勃勃。“过去在这开轮渡需要戴口罩,现在恨不得多吹几口江风。”说起西梁渡口岸线的变化,年过六旬的摆渡人童修贤这样说道。
和童修贤一样,人们欣喜地看到,污染正在逐步消除,生态在不断修复。
岸边,渐次恢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景象;江中,再现了多年难见的江豚戏水。宋昆告诉记者,站在西梁渡口,放眼望去,能够看到江豚在江中嬉戏,时而跃出水面,时而甩尾潜入水中。
这,已经成为郑蒲港新区实施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例证。
“不仅江豚栖息的环境好了,周边市民的生活环境也在改善。天更蓝、江水更清,江豚更多。”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张西斌同样感慨。
在保护区工作30年,张西斌始终保持对这份工作的高度使命感,在他看来,长江是中国生态环境的风向标,江豚数量的起伏,则是长江生态环境的风向标。
过去,铜陵长江段沿江遍布非法码头,部分污染企业废水直排,对江豚的栖息环境造成极大威胁。“通过中央环保督查和省、市环保督查,保护区面貌得到彻底改观。特别是‘绿盾2017’专项行动以来,涉及保护区的所有码头、砂场、船厂几乎全部拆除。”张西斌说。
张西斌所在的保护区由迁地保护区和就地保护区两部分组成。2012年以前,两个保护区江豚加起来刚满40头,如今,这个数字上升到60头。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4月27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上,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强调,要从“勇担当”“高质量”和“加力度”出发,确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经济带重要讲话精神在安徽落地生根,进一步强化协调联动,充实工作专班,加强统筹调度,切实做到上下游、左右岸一体合作、互利共赢。同时,进一步凝聚社会合力,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织密织牢生态防控网,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
原标题:打造长江经济带安徽生态优先确保绿水东流 来源:人民网 作者: 编辑: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