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长春书博会停办 明年转型市场化运作
2010年首届长春书博会
5月29日至6月6日(共9天),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其间20余万种图书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集体亮相。书博会共接待读者52万余人次,销售总码洋达2600余万元。
2011年第二届长春书博会
6月1日至9日(共9天)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活动期间累计接待读者80余万人次,展销图书、电子音像制品20余万种。
2012年第三届长春书博会
9月20日至26日(共7天),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共向读者提供图书20多万种,累计接待读者82万余人次,销售码洋3100万元,开展丰富多彩的图书文化活动50余项。
2013年第四届长春书博会
9月24日至30日(共7天),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国内外600余家出版单位的近35万种出版物及相关文化产品参展,组委会策划和设计了100余项阅读文化活动,规模创历届之最。
按照前两年展会的日程惯例,9月的长春又到了那段“书香满城”的时光,而今年的长春书博会却迟迟没有消息。9月15日,记者从长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了解到,2014年长春书博会停办,明年将转型市场化运作,由以往的政府主导转为企业担当展会“主角”。而这也将是长春展会由“官办”转型为“民办”的首例。脱离政府的扶持后,重新定位的书博会能否重获新生?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对于会展经济乃至会展企业又将带来哪些影响和机遇?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新消息>> 2014年长春书博会停办一届
“2014年第五届长春书博会什么时候举行?”9月14日午后,位于长春市人民大街上的某书店内,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姜谣与同伴闲聊时,无意中提及书博会。是啊,书博会何时召开?姜谣的发问代表了不少市民心中的疑惑。长春一大型书店店员张女士说,去年的此时,她和同事已经开始了繁琐的清点库存、接收新书入库工作,为书博会做前期准备,而今年书店却没有任何安排,“据说书博会今年不举行了!”
她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记者从长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获悉,根据政府的统一安排,2014年长春书博会停办一届,2015年重新举办。“这一通知也是不久前接到的,筹备工作原本已经准备启动,但随后停止了!”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多数的参展单位都已经知晓这一消息了。但是,由于消息还没有正式公布,所以市民可能还不太清楚。
新变化>> “官”退“民”进 书博会将市场化运作
对于停办的原因,上述工作人员表示,今后的书博会将转型为市场化运作,由企业担当展会的“主角”,主办方将不再有政府的背景。
“今年时间来不及了,明年7月份可能就将启动招标等工作。”工作人员说,相关的方案和计划最早要明年5月份左右出来,届时将对外公开,吸引企业参与展会的运作。具体来说,也就是今后书博会将告别政府主导,转而由企业参与经营、运转,当然,相关扶持资金政府也不会再拨款,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自筹资金、独立运营、自负盈亏。同时,政府将不再承担博览会具体的筹备、组织工作,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为博览会提供政策支持和职能服务上。另外,今后政府将不再出现在主办方的行列,转而出现在“支持单位”一栏,主办单位全部为企业。
据了解,书博会算是长春展会由“官办”转型为“民办”的首例,但在全国并非个例。
新背景>> 执行“八项规定”落实“简政放权”
“除了激活展会经济,为民营经济提供发展空间外,执行‘八项规定’落实‘简政放权’也是2014年长春书博会停办的一大背景。”相关学者分析认为,今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和下放了117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其中涉及到会展业的有4项。这就意味着国家行政职能部门不能再审批或主导展会,更不能参与主办或协办。两大背景因素,也是促成书博会转为市场化运行的重要原因。
学者的这一观点在长春市财政局和长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官方网站对外公示的两份文件中得以验证。长春市财政局在《关于长春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文件中提到:“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专项资金规模实行总量控制,原则上不予增加,取消一次性专项,特殊需要增加的从严审批。”同时,在《长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4年部门预算信息》中,关于书博会的费用支出表格中,也没有关于展会费用的支出项。
一种担心>>书博会 会不会就此夭折?
一个多年来由政府资金扶持的展会,如今彻底摆脱“官办”,推向市场化运营,这对于走过19年的长春书市(近4年为长春书博会)意味着什么?对此,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毋庸置疑的是,转型将给书博会带来一场“阵痛”。与此同时,也引发另外一种担忧:书博会,会不会就此夭折?
从事展会策划工作的曲先生以东莞电博会转型为例来佐证自己的担忧。2012年,东莞电博会走出市场化第一步就绊了个踉跄,在连续举办了13年后突然停办。“坎儿”就在于政府“断奶”,取消了该展会的财政补贴,导致推向市场化运营的首个环节招标受阻。当时报名的展会公司不足3家,无法开标,导致招标失败。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展会公司没有信心办好该展会,便没参与投标。
“书博会能否涅槃重生,关键在于政府撤出后,是否有会展企业愿意加入运营,而这些企业意愿的前提就是是否有利润,能否形成真正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曲先生说,一个展会是否有生命力,还要由实践来检验。比如历年来,“广交会”的展位费一直居高不下,但还是会有很多企业主动上门。企业都是对有吸引力的展会才“感兴趣”,因此书博会也要从自身上提升,只有展会影响力足够大,才会有企业争相竞标。
而另一家出版社的负责人周先生也表示,市场化运营的摊位费用是否会调高?转型后的购书客流是否有保障等一些问题都有待观望,而最终是否参加,取决于展会本身的吸引力。
业内建议>>政府与企业股份合作形式先过渡
长春现有的书博会是在原有的书市基础上升级而来,因此长春市图书展会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1995年到2009年,长春连续办了15届书市,2010年至2013年,连续举办4届书博会。
“最初的书市是一个由书商自发形成的小市场,但因为占道经营等问题备受争议,后来政府介入,经过规范引导,书市逐步扩大规模,走向正轨。”迟先生是一家书店的经理,他回忆说,没有政府的扶持,就没有当年的书市,更没有后来的书博会,可以说政府在图书展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政府的模式化规范,缺乏个性化和竞争力的弊端逐步凸显,相比南方一些城市的书博会,吸引力逐步下降,因此引入会展企业进入是十分必要的。
而记者查询资料发现,早在1999年,当时的长春书市就已开始尝试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冠名和广告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改善了展会条件。只不过,彼时的市场机制“浅尝辄止”,政府主导地位依然占据首位。也正是如此,时隔15年后的再度“放手”,引来不少会展企业的观望。
“能否以政府与企业股份合作形式先过渡,然后再逐步放手?”迟经理认为,只有具备吸引力的展会,企业才会蜂拥而至,政府才能大胆地“放手”,在当前图书市场并不景气的背景下,政府如果冒然脱手,不免引来企业的各种担忧。他建议,由运营企业和政府合作,签订合约文件,企业与政府一起利责共担,随着展会的逐步成熟,市场回稳,政府再彻底撤出,这样更符合市场规律。
市民声音>>期待回归当年文化广场“小书市”
除了企业的各种担忧和观望情绪外,不少市民也对书博会的未来同样寄予诸多期待。
市民沈立民今年52岁,从1995年的首届书市开始,几乎每年书市他都要抽空逛一逛,淘一些旧杂志、图书是他的一大乐趣。提及书博会,他的记忆依然停留在2005年前,在文化广场的那段时光。“那时书市可以用‘客流交织’来形容,每年一届的书市就像一场大集市。”沈立民说,那时秋高气爽到文化广场选书是一大快事,一边感受户外空气,一边游逛书市,一上午下来依然觉得很高兴。2006年,书市搬迁至南岭体育场,沈立民依然光顾,但是相比文化广场的氛围,那里冷清了不少,但是由于在户外,加之交通很方便,他依然觉得很有味道。
2010年书市迁至会展中心,升级为书博会,场馆大气、不再担心风吹日晒,沈立民反倒觉得乏味。“有些空旷,不如小书市惬意。”沈立民希望,书博会能回归到当年的“小书市”。
专家看法>>政府逐步放手 民营企业或迎新契机
“重新定位政府在展会中的职能,由对大型展会财政支持转变为服务展览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吉林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丁治国分析认为,行政力量对展会的过度干预,违背了会展经济的发展规律,制约其发展。因此,政府主导型展会向市场化转变,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但是在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对展会有明确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循序渐进,让“政府展”在市场化的洗礼中优胜劣汰,真正树立起品牌。
丁治国说,会展业发展正向市场化转型,由政府主办的会展将会越来越少。今后,一些传统大展或仍由政府来办,但现在政府将倾向于不再负责具体事务,而是进行宏观上的指导。他认为,这也给未来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这意味着,政府在会展业发展方面,有控制地逐步放手,鼓励其更加向市场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