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成为精准扶贫“加速器”
因地制宜除“穷根”
甘肃省临夏市铜匠庄村村民王小元一家曾是典型的农业贫困户,家里的四五亩地一年种下来也就几千块钱的收入。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西北地区贫困主要源于四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恶劣,缺水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二是深处内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阻碍经济发展;三是信息闭塞,一些贫困地区和民众致富思路不宽、发展意识不强;四是优质的科技、金融、人才等市场要素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而如今,王小元已经成为当地一家种羊繁育企业的饲养工人,她个人的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再加上丈夫外出打工的收入,全家老小已经告别了贫困。
劳动力、土地、自然环境都没有变,王小元这类贫困户的收入是怎么提高的呢?因地制宜找“穷根”,“靶向治疗”解贫困。记者调查发现,这种脱贫得益于“银行+企业+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即:企业从海内外引进德克赛尔、萨福克、小尾寒羊等优质种羊,组织村民进行高附加值的畜牧养殖;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或将农作物出售给企业作为饲料,自己进入企业打工;银行则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和精准扶贫政策,为其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
据了解,王小元所在的佳源牧业最初只是当地建行的结算客户,后来该行发现这家企业不仅经营效益良好,而且还主动雇佣精准扶贫户,并采取向贫困户“送羊收崽”的方式来扩大养殖规模。因此今年4月,当地建行在主动与企业沟通后,根据实际需要提供了500万元优惠贷款,每年将为其节省利息支出12万多元。
市场嗅觉寻对策
“找准市场需求,将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做大,就能增加就业,减少零就业家庭。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企业发展速度就起不来,吸纳就业也会受限。”一位获得建行1500万元贷款帮扶的甘肃企业家感慨地说,在他的清真食品企业中,有不少贫困户因产业发展加速而获得了不错的就业机会,其中回族、藏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占到80%。
事实上,这位企业家的话道出了金融扶贫的本质——加速优势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而这造血的“血”,本质上来源于市场利润,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及企业的市场嗅觉。
甘肃定西尽管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但因地理和气候条件盛产马铃薯、玉米、苦荞等农作物。如果仅仅是将这些特产作为单纯的大宗农产品出售,不仅卖不上价,而且利润空间会受到运输、保存成本的挤压。甘肃晓铃商贸集团董事长张晓铃发现,如今具有“健康概念”的绿色食品在很多地方都广受欢迎。因此,他决定着力发展亚麻籽油、马铃薯淀粉、杂粮饼干等多种健康农产品。果然,企业生意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这个加工基地有200多人,一半曾经都是贫困户,其中还有不少以前县属企业破产后的下岗工人。现在他们每个月的收入都在2600元以上。”张晓铃说,当地建设银行不仅对加工厂项目提供了3000多万的优惠贷款,每年为企业节省利息支出60多万元,而且利用旗下善融商务平台积极推广企业产品,这等于用银行的无形资产为企业发展“站台”,进而带动扶贫。
特色产业促增收
经济活动就是交易者们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不擅长生产的东西。可以说,如何用好自身比较优势,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啤特果是生长在甘肃和政海拔2400米山区的一种独特野果,其制成果汁之后口感清爽,具有养胃润肺、消渴止咳、软化血管等多种功能。但随着啤特果饮料产业的发展,原料供应矛盾日益突出。
“在本地,种小麦一亩地收入大约是500元。如果种啤特果,一亩地收益就能达到2万元。鼓励农民种植啤特果,需要我们有稳定的现金流用于收购。”甘肃八八啤特果集团高级工程师陈志玺向记者介绍,由于该企业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且雇用了大量贫困户,当地银行每年都给予企业上千万元的便捷、低息贷款,这让企业增强了带动致富的信心。
其实,金融机构自身在推动精准扶贫上的用力是全方位的。以建行甘肃省分行为例,其今年将通过“电商扶贫先行”“信贷扶贫创新”“普惠金融延伸”“捐赠项目支持”四大支柱来开展扶贫工作,其中的“五业富民小微贷”将力争3年投放50亿元。
“我们的特产是苹果、蜜桃和花椒,但长期以来受制于交通和区位因素,较为贫困。未来,我们一方面要借助电商推广特色产品;另一方面将顺应农业工业化的趋势发展精深加工。这些都离不开综合、优质金融服务的支持。”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副县长毕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