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村民自愿募捐修缮烈士墓 每年祭扫成当地习俗

05.04.2016  14:54

  在金寨桃岭乡金桥村有一座十八烈士墓。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与国民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伤亡惨重。我军400多位战士在此次战斗中牺牲,其中排长以上18位。这座墓碑里就埋葬着这18位烈士,它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村民们自愿募捐修缮墓碑,而每年清明祭扫烈士墓,早已成为村民们的习惯。

   七天七夜浴血战斗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十八烈士墓,墓碑位于山腰上,面对着梅山水库。据金桥村居民介绍,当年烈士墓并不是在山腰上而是在山坡下,由于1954年建梅山水库,迁到山腰上了。

  1947年,中央军委决定命令刘邓第二野战军率12万余人部队千里挺进大别山,当年9月初,野战部队三纵八旅翻过狗迹岭来到当时的立煌县城北边,并向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

  “当时战斗十分惨烈,由于国民党留下一个加强旅,工事坚固、武器非常精良,解放军死亡惨重。”金桥村村委会主任洪敬冬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我军连续派了几个排上去打,结果没有预估到国民党部队战斗能力,前驱部队全部牺牲。

  洪敬冬向记者讲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国民党守军驻地正是在十八烈士墓往南边的立煌县城,县城外有十多个暗堡,易守难攻,县城内还有大碉堡,火力非常猛。我军久攻不下,经过司令部研究,从后方调来了一口大炮,但由于当时物资缺乏,只有两发炮弹,必须要用这两发炮弹来炸开县城内的大碉堡。“第一发炮弹轰地打出去后,没有打到碉堡。第二发丝毫不差地落到了碉堡上,碉堡瞬间就被炸开了花。随后我军发起总攻,击毁县城外的十多处暗堡,经过七天七夜的浴血奋战终于把县城拿下”。

   十八烈士合葬一冢

  战斗的惨烈,如今洪绪允仍历历在目。那年,他正好10岁,亲历了这场战争。在采访中,洪绪允老人一直向记者描述这样一个事实:经过七天七夜的战斗之后,漫山遍野都是尸体,整个山坡上的土地都被鲜血染红了。

  “我军一共牺牲了400多位战士,其中有18位排级以上的军官,到处都是尸体。”洪绪允说,许多解放军战士的遗体就地掩埋了,18位军官的遗体被集中埋葬在山坡下。

  当时没有棺材,当地老百姓就把从土豪劣绅家里搜集来的棺材埋葬烈士们。由于棺材不够,老百姓便把一口棺材拆开,两口棺材共用一块隔板,来埋葬烈士,最多四个烈士共一口棺材。

  “烈士被安葬之后,我们在每个坟上插上了牌子并写上烈士的姓名。”洪绪允告诉记者,这18位烈士绝大多数都来自河北省,最小的只有18岁。

  1954年,因需修建梅山水库,而烈士墓位于蓄洪区,当地政府和村民将烈士墓迁移至现在山腰的位置,合葬一冢。

  此后,金桥村村民每年清明都会带着孩子老人前来为烈士祭扫,这么多年下来,清明祭扫烈士墓早已成了金桥村村民们的习俗。

   村民募捐把墓重修

  2014年,金桥村接到县民政局通知,要把十八烈士墓迁移至双河烈士陵园,村民们一致反对。“烈士墓是我们金桥人心中的精神丰碑,丰碑不能移走。”村民洪源告诉记者,这些在这里牺牲的烈士们,是为解放金寨而献出生命的,“没有他们当年的抛头颅,也不会有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

  经过洪源和许多村民的共同努力,最后县民政局同意把十八烈士墓原址保护。“当时烈士墓由于多年失修,破败不堪,所以我们就合计着重修烈士墓。”随后,洪源牵头召集村民进行募捐。

  “我们只用一个月时间就募集了17万元,全部用于修缮烈士墓。”洪源和村民们用这17万为烈士墓立碑、砌了拜台,做了护坡和绿化。今年烈士墓修缮工作终于完工,4月1日,金桥村众多爱心人士、金寨县相关部门负责人等200多人到十八烈士墓前祭拜,并举行了庄严的揭牌活动。

  据悉,2015年7月,金寨县委将十八烈士墓列为金寨县第一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底,当地政府修通了通往十八烈士墓的水泥路路基。(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