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枣林圩
在西埠镇梅头王村,二十多辆装载毛石、细石子的运输车一辆接一辆地停在村道上,由交警指挥有序进出。司机李长林下了车,他与大伙是被临时通知前来装石子到枣林圩抢险,从7月5日下午就开始干了。
来到枣林圩塌方现场,自7月2日参加抢险的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机关干部经过3天的日夜奋战,一条冲不垮的堤防新战线横亘在天地间。如今他们都撤离了。
不远处,机器轰鸣,一台水挖机正在堤下河中来回作业,用巨大的利爪抓起南岸的细石子渡运北岸,北岸上的民工铲石装袋,再由150人分成2组排成两条弯曲的300多米长的虬龙,接力传递,运送麻袋。安徽中嘉公司负责人顾伦星将之形象地比喻为“蚂蚁搬家”,他计算下,从铲运砂石子到最后堆放埂堤用时3分钟。他带队的150人7月5日早上7点就赶到,他们分别为建筑工、瓦木工、油漆工、钢筋工等,说着他拿起一袋装好传递来的麻袋掂量,“这足有50斤重。”
“我们不谈报酬,和县是我们的家,我们所做的,也是为了自家。”顾伦星说他是7月4日晚上十点半接到通知,要求带领50人在次日上午9点赶赴枣林圩支援抢险,而他的员工家在功桥,功桥防汛也很吃紧,他挨个通知,直到7月5日凌晨才将人员落实好。7月5日,他提前2小时到达,人员也超3倍,“我们中最大的65岁,最小的25岁。抗洪抢险,我们全力支持。”
枣林圩塌方处背水坡,一根根钢管纵横交错顶住钢构模板,“这样的钢管对顶30度有力,像这60度就无力,必须用土石垄在下面支撑,顶住外水压力,现在土石垄有2.5米高度。”顾伦星介绍大堤加固有板有眼,颇为专业,“这麻布袋装有300斤重。我们已调来31辆运输车,3台挖掘机抢险。”
与中嘉先后来的还有林海园林和新思维两家建筑公司。在枣林圩塌方不远处的临时指挥点,西埠镇党委书记熊英华详细介绍三家公司抢险重点:中嘉负责防护支撑,打土垒;林海园林负责下外障打桩;新思维建筑公司负责陡坡钢构模板支压。目前,他们推动防汛社会化技术化,在社会上聘请懂技术人员介入防汛抢险,像枣林圩如此高强度的抢险,必须由专业技术队伍来作业。而靠零散队伍是不现实的。熊英华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效果”肯定防汛工作社会化技术化带来的好处。
回忆起7月1日以来枣林圩出现的大大小小的塌方等险情,大家心有余悸。县水务局主任工程师刘克占介绍,7月1日下午4点,这里塌方70米,后发展到150米;7月1日晚11点,塌方30米,后发展到50米;7月2日晚凌晨2点,塌方50米,后发展到80米……塌方伴随着管涌,险情不断。对于险情,他们采取挖排水沟排水,打桩固基,加土石垄,迎水坡下外障等措施,最长的外障达70米,7月2日晚一次性打桩120根,截至目前已打桩200多根,同时,由于埂堤后面是七八米深的人工塘,若是人工打桩,体力完全跟不上,影响抢险进度,于是他们请来水挖机打桩。
说起这段时间的防汛,声音有点嘶哑的熊英华说自己多日没回家了,吃住在埂堤上,晚上用毛巾潮点水擦擦身子,衣服潮湿晾干换穿,埂堤上蚊虫叮咬,尽管环境艰苦,但他和大家仍以防汛为重,毫不松懈。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常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