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校向农村倾斜是一种教育补偿

25.09.2014  09:53

   熊丙奇

      四川资中人,著名教育学者,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是以教育公共政策研究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开展独立教育研究与政策倡导,借助教育界内外的民间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编者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尤其对于寒门子弟而言,更寄托着他们改变命运、成就人生的理想。但是,一段时间里,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巨大差距,农村学子在教育尤其是高考中处于越来越劣势的地位,阻碍了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在当前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的背景下,改革如何能够惠及更多农村学生、寒门子弟?如何解读当前实施的一系列向农村倾斜的政策意义?本期《观点》版有请本报记者专访了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主持人:记者 吴佩

      嘉宾: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1 通过政策倾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主持人: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近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您能否简单地谈一谈,提升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意义在哪里?

      嘉宾:从过去2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我们重点大学,或者说是好学校里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即便是涉农类的重点大学,像中国农业大学,现在农村学生的比例也只有30%。可以说,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农村学生的关注是不够的。从2011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向贫困地区专门增加了上重点大学的名额。2011年,全国重点大学的平均录取水平是8.5%,而贫困地区只有5.8%。可以说,当时的差距是很大的。

      提升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学生上好大学的比例,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基本和普遍的做法。即使是发达国家,也遇到过不发达地区学生上名校比例低的情况,由此政府采取特殊计划加以调整,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补偿,弥补之前在教育上的不公平,毕竟乡村、贫困地区接受教育起点低,教育质量也难以与发达地区学生比。在我国,情况就更复杂。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师资水平低,教育质量差,让农村孩子跟城里孩子在同一张试卷上来竞争,实际上是不公平的。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学生平均高考分数比城市地区学生要低40分,因此,在一本录取阶段,农村学生比例低,更多农村学生只能被二本三本院校录取。二是重点高校的教育资源基本都集中在发达或者沿海地区,比如北京、上海,这些地区的孩子们上重点大学的机会高,而且当地在招生上也会有所倾斜,招生比例也比较高。这就造成了在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上,地区之间的不公平。

      因此,我们要通过政策倾斜,尽可能地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以此来保证和扩大教育的公平,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 自主招生比行政性安排更有优势

      主持人:此次改革方案中提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很多工作都需要由重点高校来完成。您最近也撰文认为,北大农村生比例提高得益于自主招生。那么,在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上,关键从何处着手?

      嘉宾: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我们现在主要是通过两种手段,一个是国家的补偿计划,这是一种行政安排的计划,由国家统一来部署,制定一些倾向于农村学生的政策。但是,这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由此招上来的学生在重点大学里可能学习会跟不上,有一些制度可能会存在漏洞,让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抢占了农村学生的机会。另一个手段,就是高校的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中向农村生倾斜,在自主选拔录取的初审、复试等环节,对农村户籍考生单独划线,单独录取。这是从学校的办学思路上来推进,具有更多的优势。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重点高校能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学生个体的情况来进行招生,比如对学生的教育环境做出评价和考量等等。在国外,大学招生成为社会公正的调节器,调节的重要方式,是在评价中设立地方教育因素和家庭因素指标,一名来自教育薄弱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在大学评价中可以获得加分评价,而不只是用一个分数标准选拔学生。

      与政策性部署相比,自主招生可以规避一些问题。比如,按照政策对农村学生的规定,要求是农村户口,但有农村户口的学生不一定就是贫困的学生,这样的筛选就可能会存在漏洞。而自主招生关注学生本身,更能让真正贫困优秀的农村学子有机会进入到重点大学里。今年,以北京大学农村学生比例的提高为例,国家扶贫定向计划所做的贡献,大概在提高1个多百分点,除此之外,贡献都来自于自主招生。仅在2013年,最终确定的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中,农村户籍考生比例就达到20.7%。

      很多人也许会质疑,学校自主招生会不会带来更大的教育不公平。我认为不会,只要完善相关制度,实施自主招生会带来更大程度的教育公平和高考公平,而不是伤害教育公平。一方面,政府可要求各高校公开所有招生信息,包括自主招生评价标准,招生结果,接受公众监督;另一方面,从宏观管理角度,政府可明确要求国立重点大学,面向全国招生,来自农村的学生不得低于某一个比例,比如确定为30%。北大农村生比例的回升,初步论证了自主招生对高考公平的重要作用,我国在实施新一轮高考改革时,应以考试招生分离为原则,推进高校自主招生,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多元评价体系。

      3 严格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报名条件

      主持人:刚才您也提到,高考制度改革向农村学子倾斜,可能也会带来一些制度漏洞,比如,很多官员可能将孩子送往农村求学,挤占贫困地区农村孩子的权利空间。我们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嘉宾:在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头两年,我国有关部门和参与学校其实已经注意到政策优惠没有落到真正的农村贫困生身上的问题,这和这一计划把招生对象确定为贫困县考生有关——在贫困县,也有城镇户籍考生和农村考生,为此,在进一步实施这一计划时,已有省市和学校在调整招生对象,从面向贫困县所有学生,改为面向贫困县的农村户籍考生。但就是在调整为面向农村生之后,也存在问题,一是有些官富人家,想办法把孩子的户籍从城市迁到农村,在这些地方,相对于把户籍从农村迁到城镇,从城镇迁到农村要容易得多,再就是有的农村生,虽然是农村户籍,但家庭并不贫困,在当地是富裕人家。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可以进一步严格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报名条件,从要求报考者具有贫困地区户籍和当地高中三年学籍,调整为具有贫困地区农村户籍,并将学籍年限延长为当地高中三年学籍、初中三年学籍。在现实中,当地贫困农村生,绝大多数是在当地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的,因此,提出初中和高中学籍要求,可让这一政策更具补偿意义。

      与此同时,在专项计划招生时,应该公示所有报考者的信息。我之前了解到,高校自主招生的农村生计划,比如清华的自强计划,人大的圆梦计划是会按自主招生公示要求,公示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农村生名单的,但放在集中录取提前批录取的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报考者的信息却没有公示。只是由有关部门对其资格进行审核,这不利于公众对报名者的资格条件进行监督。

      4 抓好农村基础教育至关重要

      主持人:在今年的两会上,很多委员也指出,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比例,关键还是要抓好基础教育,为乡村配备好的师资和设备,这一点,您怎么看?

      嘉宾: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民族、出身、户籍等因素的影响,均有平等的求学机会;过程公平是指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获得平等的对待,没有歧视;结果公平则指升学考试、录得的机会公平。而我们现在针对高考所做的,实际是强调一个结果公平。

      虽然我们现在农村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基本都不存在入学难的问题,政府也一直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质量仍然不高,依然需要加大教育投入、配备优秀的师资,这是一系列的事情,需要政府和社会做的还有很多。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虽然高考一张试卷貌似公平,所有学生同场竞技,但是如果有学生的教育起点和接受的教育质量,相比其他学生要低很多,那怎么让他们同场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他们被远远抛在其他学生身后。所以抓好基础教育,对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十分重要。

      5 帮助贫困学生产生的社会价值更大

      主持人:很多人会说,高考制度改革,通过行政命令向农村学生倾斜,也是一种不公平。另外,也有人认为,现在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农村孩子素质不高,凭什么要对他们进行照顾?对此,您怎么看?

      嘉宾:首先要说明的是,制度改革向农村学生倾斜,不是一种照顾,也不是一种不公平,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它是一种教育补偿,弥补之前和现在我们的教育不公平。

      现在的教育不公平是由于国家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如果别人要问凭什么照顾农村学生,那我们也应该反问,凭什么北京、上海等城市要享受那么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有那么多的指标名额?因此,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教育这场比赛中,已经落后了,已经不公平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

      另外,针对素质教育的看法,我觉得这是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评价指标更多是倾向城市学生的,比如各种艺术才能、海外交流经历、外语水平等等,这是基于城市学生的评价体系,在这一套评价体系中,农村孩子当然不如城市学生。而反过来,农村孩子从小做农活、更加吃苦、自立,这些素质,城市孩子也是缺乏的。因此,评价体系不一样,素质教育的强调点也不同,必须建立起面对个体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个文明的国度,应该着眼于帮助弱势群体。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协调器和校正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让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相对于帮助城市孩子,帮助贫困学生产生的社会价值会更加巨大。

( 来源: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