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治河 生态治水
图为兆河闸
水环境是合肥生态环境的灵魂,治水工程是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工程。
2012年11月3日,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在行政区划调整后,正式开启征程。其中,市政府与国开行安徽省分行合作的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一、二、三期工程是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工程,而水利工程,又是全部三期工程的重中之重。
生态巢湖,水润合肥。以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契机,一项项水利工程豪迈推进,带动合肥水环境向好而变。
生态治湖,水利工程倾力而为
这是一项力度前所未有的“巨无霸”工程。
一期,16个项目,计划投资129亿元;二期,98个项目,计划投资130元;三期19个项目,计划投资193亿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12年,合肥争得国家开发银行的大力支持,全面启动了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正在实施的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一、二期工程,涉水项目投资约193亿元,占总投资的72.3%。”市水务局副局长朱卫国介绍。
环巢湖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利工程为重中之重。其中开工最早的一期工程中,除了环巢湖防洪大堤一期工程的4座桥梁和部分路段外,其余均为水利项目。
从投资上看,涉水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占一期工程总投资的81.4%,共实施了河道疏浚、堤防加固、堤防护砌、堤后填塘固基、湿地重建、生态修复及涵闸、桥梁等穿堤建筑物建设等工程,16条入湖河道得到了治理,长达330公里。截至目前,一期水利项目共完成投资70亿元,完成实际需要投资的91%;二期工程的98个项目中,河道治理与湿地修复项目占了41项,共安排30条河流治理,治理河道长420公里,建设内容包括堤防达标加固、河道清淤、崩岸防护、截污管道、湿地修复等,涉水项目投资约88亿元。目前,二期工程已有32个项目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12.23亿元。
大力整治,入湖河道已换新颜
站在南淝河大桥向北俯瞰,合肥的母亲河——南淝河,蜿蜒而来。看两岸河堤,堤防硬化加固,堤坝上道路整洁,河堤景观优美,真正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南淝河的变化,源于南淝河下游河道治理一期工程。这是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一期工程的子项目之一。该项目批复概算总投资5.84亿元,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全面提高下游两岸堤防的防洪标准以及沿河大堤综合整治、河道清淤等。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4.13亿元,占实际需要投资的92%。
像南淝河这样,正在同步实施河道综合治理的河流,仅主城区就有3条。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3条河流分别是南淝河、派河和兆河。除南淝河之外,派河河道综合治理批复概算投资5.93亿元,目前工程已经大头落地;兆河工程批复概算总投资6.8亿元,主体工程分7个标段实施,目前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3.71亿元,占实际需要投资的71%。
“一批入湖河道的治理,不仅从源头上逐步遏制了河道水体对巢湖水体的污染,更加强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用突出、意义重大。”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成效斐然,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大力度实施的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二期工程,出发点和着力点依然是水利工程。
作为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流域有大小河流近90条,属于我市境内的河流有79条,其中直接流入巢湖的一级支流15条(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杭埠河、丰乐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等),二级支流34条(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店埠河、关镇河、长乐河、罗埠河、盛桥河、县河、黄泥河等),三级支流约30条(二十埠河上游东西支流及三十埠河、板桥河上游东西支流、店埠河主要支流马桥河、定光河和汤河及支流大闸河、界牌河等)。
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一、二期工程实施后,除原本水质较好的杭埠河和生态保持较好的各支流源头等河流外,剩余有防洪任务或受污染的46个河道,均安排了治理项目,治理长度达750公里,做到河道治理的全覆盖,同时还将建成湿地3.65万亩。
展望未来,水利工程还将快马加鞭推进。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三期工程拟实施19个项目,以湖区调水引流和流域面源控制为主,计划投资约130亿元。“三期工程可发挥和巩固一期、二期工程的治理成果,将实现综合治理措施的全覆盖。”朱卫国介绍,全部工程完成后,我市境内河道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巢湖及周边河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